第三章(1 / 2)

曹操因在济南相任上政绩突出,不久便被调回了洛阳!曹操发现洛阳官场比济南官场干净不了多少,因不愿逢迎上司,辞官回乡,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

曹操在乡下隐居期间,曹腾去世了。曹腾去世后不久,有人参了曹嵩一本,曹嵩被罢了官。一天,曹嵩听说皇上要组建“西园八校尉”,他又忙活起来了,四处打点,想把曹操弄进“西园八校尉”中。曹嵩有强烈的危机感,曹家是宦官家属,但是,他和曹操跟士族官员私下走动频繁,万一哪天政治风向突变,曹家很有可能由“两头占”变成“两头砍”了,更何况曹操这些年得罪的人实在太多了。

曹腾一死,马上就有人落井下石参了曹嵩,曹嵩深切体会到:政治斗争太残酷,曹家在朝中不能没人。为了把曹操弄进“西园八校尉”这个直接听命于皇上的重要军事组织,曹嵩花了一大笔银子后终于打通了关系,曹操进入“西园八校尉”这事稳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为了一大家子人的安全,曹操听从了父亲的劝告,出任典军校尉。

此时,屠夫出身的大将军何进为了提升逼格,找了一些有名望的人来搭建班子,袁绍、刘表、荀攸都进了何进的班子。在民间和官场口碑都很好的曹操自然也成为了何进拉拢的对象!时人对曹操的评价很高,尚书令桥玄非常欣赏曹操,对曹操寄予厚望,他当着曹操的面夸曹操:“天下大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名士何颙逢人便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曹操也!”汝南许劭丝毫不掩饰对曹操的欣赏,夸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

除了大将军何进,董卓也看上了曹操,他想让曹操在他手下做骁骑校尉。曹操愿意在董卓手下效力吗?看看董卓进京后都干了些什么吧: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董卓将和他沾亲带故的人全部封侯;他荒淫无度,大量妇女被他淫虐,甚至连公主都不放过;他命令吕布带兵挖开皇陵,把里面的珠宝洗劫一空,洛阳大户人家的祖坟都被吕布带兵给刨了;他滥杀无辜、把汉废帝也杀了……

董卓罪恶滔天,罄竹难书,董卓想拉拢曹操,曹操顺水推舟,答应了董卓。当然,曹操不是真心为董卓效力,他是想除掉这个大魔头,为此,曹操有个大胆的计划:答应他,接近他,刺杀他。这个计划要是成功了,曹操将成为天下百姓膜拜的英雄,可惜,潜伏在董卓身边的曹操行刺失败了!

曹操行刺董卓失败后,马不停蹄的逃出了洛阳。曹操在路过成皋时,杀了熟人吕伯奢及他的全家老小,这个事有好几种版本。《三国演义》中说曹操遇到了熟人吕伯奢,吕伯奢为了款待曹操,出去买酒,让家人杀猪招待曹操,吕伯奢家人磨刀霍霍,曹操听见磨刀声以为吕伯奢的家人要杀他,杀了吕伯奢全家。曹操在逃跑的路上遇到了吕伯奢,他怕吕伯奢报官,杀了吕伯奢,还说了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超级狠话!

《魏书》是这样描述这件事的: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魏书》在帮曹操说话,说曹操是正当防卫,错在他人,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魏书》肯定不会摸黑大魏的奠基人曹操;《世说新语》是这样记述这个事的: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夜杀八人而去;孙盛的《杂记》是这样记述这个事的: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从上述史料可以判断出:曹操杀了吕伯奢及其全家,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曹操杀了吕伯奢及其家人后,逃回了老家。

曹操躲在老家暂避风头,曹氏家族宗亲为曹操提供了很好的庇护,也为曹操的崛起提供了大量人才。曹氏家族宗亲中,与曹操平辈的有曹仁、夏侯渊、夏侯惇、曹洪、曹纯,比曹操小一辈的有曹真、曹休、夏侯尚、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曹彰……

曹操的这些宗亲来头都不小:曹仁是当地黑帮老大,他的弟弟曹纯是地方政府官员,曹洪是曹操的堂弟,在当地很有名望,黑白两道通吃,夏侯惇十来岁就敢杀侮辱他老师的人,夏侯渊是曹操的连襟,曹操有一次在老家犯事了,他义无反顾的帮曹操顶罪。

曹氏家族和宗亲夏侯家族在谯县是黑白两道通吃、一般人不敢惹的豪绅家族:曹家在中央有太尉曹嵩、尚书令曹鼎等高官,在地方有曹纯和曹洪等政府官员,在本地有黑帮老大曹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