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能行49(1 / 2)

张桂花现在也是见过大钱的人了。

饭馆每天按20元收入算,不算纯利润,一个月有600左右的收入,抛去银行贷款,日用成本,按一般算,也有300左右的进账。

问题是,个体饭馆很难一直持续很高的营业水准。

这年头下馆子的人少,一般人不是逢年过节很难下一趟饭馆,悦宾饭馆又在县城里,能持续火热到现在,已经很不容易了。

张桂花被儿子说动想去燕京,也有这个原因在。

趁傍晚饭点左右的时候,方兆中到悦宾饭馆溜达了一圈。

里头加了几张桌子,现在大概能容纳二十人左右吃饭,但吃饭的顾客并不多,仅有零星几位,另一边则坐着几个喝茶看报纸的年轻人。

是比开业的时候惨淡了点,但维持基本收支问题还是不大的。

晚上,方光洁回了一趟内燃厂大院。

她手里拿着一个包袱,里头一整套中山装整整齐齐叠成了豆腐块,另外一个小布包里包了些文具。

“你姐夫说,之前和你没怎么交流过,也就在婚礼那天寒暄了一两句,知道你要高考了,准备了点文具,然后是一套中山装,我俩一起去百货买的。

他说,以前见那些大学生,要么就是穿军绿色的人民装,要么就是穿中山装,你是搞文艺的,穿中山装好,取个好兆头的意思。”

方光洁结婚之后,整个人俨然多了些成熟妇女同志的风韵,说话更轻更慢了,耐心也更足了。

方兆中一脸八卦的问她:“姐,姐夫对你是不是挺好的?”

方光洁面色微红:“我和你说正事呢!怎么扯他身上去了?”

“这衣服文具都是姐夫送我的,出于礼貌,我也得问两句才行啊!”

方光洁替他把中山装打叠好了:“他对我挺好的,只是……过阵子他要上京去了,说是厂里有几个上京学技术的名额,是当初天津内燃厂还有首都电子几位老同志开的班,响应制造政策的。”

这时候工业内需很大,本领过硬的技术工人各地都缺。

像昌北内燃厂这种处在帝都辐射下的工厂,里头的老师傅加上新年轻技术员,加在一起都不超过十个手指头的数目,更别说其他偏远地区了。

“这是好事儿啊,且不说进京学习以后能不能提干,要真成了技术员,工资就得往上加啊!”

“我倒是不大想他去。”

方兆中闻出了点新婚小情侣难舍难分的意思:“舍不得?”

方光洁扬手给他来了一下子:“你姐我是那种人吗!我是怕他到时候进京真学成了,就得外派到偏远地区去了。”

这话倒是,一般年轻技术员能留在家乡的不大多,国家各地的确缺人才,再则,就算为着日后提拔写简历,也得外派去历练三四年。

黄轩和热依扎主演的那部《山海情》不就讲的这故事么?只不过那时候是九十年代,且西海固这地区飞沙走石,更加艰苦,但本质是不变的。

文艺作品是文艺作品,现实是现实,纵然电视剧里的主人公多么正气凛然大公无私,但现实生活里,谁想外派到偏远地区去?

这和上山下乡知青插队不一个道理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