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开个饭馆(2 / 2)

张桂花又被吓了一跳。

七八十年代的市面上并不存在私营的个体户饭馆,所有的饭馆不管规模大小,一概是国营饭店,且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菜式统一不变,服务人员站在“不许打骂顾客”的牌匾下方板着一张冷脸,对顾客全然爱答不理,一桌子菜的价格大概在5-6元左右,抵得上普通人半个月的工资。

一般人是不会下馆子的,即使稍微富裕的家庭,没大事也不会去国营饭店自找苦吃。

这些都已经成为了老百姓的刻板印象,至于国营饭店为什么能这么嚣张,因为它简简单单沾了“国营”两个大字。

张桂花捂着胸口,小心翼翼询问道:“这真不是搞资本主义尾巴么?”

方兆中把手上的《燕京晚报》拿给张桂花看:“您看这则牙膏广告,就知道我不是在拿话诳您。”

张桂花拿着报纸看了一遍又一遍,好一会儿的工夫才张口:“这,咱真能开的起来么?”

“当然能!”方兆中在张桂花对面炕上坐下:

“我都给您想了个大概了,白天我能给您当收银,您和小舅负责掌勺做饭,大姐在服装厂下班了以后也能来家里帮忙,咱们最开始的规模整小点,四五张桌子就行。

不说别的,开业第二个月,我预计您就能挣到这个数。”

方兆中摊开五指,比了个五。

“五,五十?”张桂花大惊失色。

“不,是五百!”

张桂花一激动,差点高血压犯了。

傍晚时分,大姐方光洁从服装厂回来,一家人其乐融融吃完了饭,其中一碗炖烧的红烧肉油中带糖,肥而不腻,是张桂花专门买回来给儿子庆祝相亲成功用的。

她没想到的是,这道红烧肉会成为日后各人饭馆的招牌菜。

书房里,方兆中正在写开业计划。

他自个儿并不算很有商业头脑的人,之所以劝说母亲开一家个人饭馆,主要出于身为人子的责任感。

如果日后他真要南下,或者奔赴上海,总得先把家里安置妥当。

有了这么个饭馆,张桂花也就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钱,他也少了点后顾之忧。

这时候,大姐方光洁走了进来。

“听妈说,你打算弄一家个人饭馆?”

方光洁大方兆中2岁,面色自带一股飒气,活脱脱是《红岩》里的娘子军。

“不是我弄,是妈弄,这饭馆以后属于张桂花同志。”

方光洁扑哧一笑:“张桂花同志恐怕今晚都睡不安稳了,不过,你怎么忽然想到给妈弄一饭馆?”

方兆中停了笔,笔迹正好停留在“粮油票问题该如何解决”一栏上:“妈也得有自己的生活,一位外国文学家说过,世上没有平庸的生活,只有平庸的人们才是空虚和无味的。”

话至此处,屋外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请问,方兆中在不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