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杰作•一杆两鱼的钓鱼台(1 / 1)

扬州人,特别喜欢“借下子”。如果大虹桥是“借势”中的杰作,那么钓鱼台就是“借景”中的杰作了。

钓鱼台座落在瘦西湖公园里。一条长长窄窄的湖堤,象一杆长长的“渔杆”,钓鱼台就在这根“渔杆”的尽头静静地立着。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它为什么叫“钓鱼台”,于是猜,乾隆爷曾多次来扬,应该是乾隆帝在此钓过鱼,故而叫做“钓鱼台”。事实上,钓鱼台未建之前,这里的确是文人雅士们泛舟垂钓的好地方,建成之后,反而没多少人在此垂钓,倒是更爱在此吟诗作画。外地有友人来扬,老扬州人也喜欢带他到钓鱼台,说是请他“游玩”,其实是看看他洞察力怎么样,看得出来看不出来钓鱼台的玄妙所在:看得出来的,肯定是个贤才;看不出来的,自然是个蠢货。故而钓鱼台名为“钓鱼台”实为“钓贤台”。

钓鱼台是如何钓“贤”的呢?得看它的构造。它的构造很朴素简单,没有过多的雕花镂叶,就一个四方亭台。“钩子”,就是四个圆形的门。四面各一个,一共四个。从通向钓鱼台的湖堤走到钓鱼台前,正对着的,是东圆门。在这个圆门前,只要站对地方,对好角度,来拍照,就可以拍到东圆门里有两个圆门:一个圆门里,闲云白塔入空俊;另一个圆门里,莲花古桥出水娇。

白塔晴云,是瘦西湖一景。它的建成,是因为清代一位帝爷到此巡游,说这一带景色颇似京都皇家花园一隅,可惜,就是那儿缺一个白塔。于是盐商们赶紧仿京都白塔建了一个,小而秀气的白塔。而这一带之所以象皇家花园,是那位帝爷的先帝,巡访至此,与此地的一位美女邂逅相恋,最后抱得美人归。回京后,美女念家思乡。帝王恩宠,便将花园一隅仿造成了她家附近的模样。这番你仿我,我仿你的互相照顾,也是扬州与京都的难解情缘了。

莲花桥,又名五亭桥,状如莲花,再热的夏天,桥上通常都是凉飕飕的。这是依扬州人的旧习所建。扬州人喜欢在桥头做买卖。在扬州人眼里,陆路是路,水路也是路。桥,是水陆交汇之处,自然是摆摊易物的好所在。所以,桥头,是个自然的做买卖的好地方。小篮儿一提,卖着卖着,自然就蹲到了桥上。讲究一点的,就在桥的两侧,差不多是现在的人行道上,修亭子,供商贩们蹲着售卖,也供行人走过选购。五亭桥属于讲究透顶了的,整个桥顶的平路段全覆盖,一应修顶遮蔽,繁盛之景。

白塔晴云和莲花凉桥这两景的名气原本是此处的大哥大姐,几乎就是扬州的标志景观。其余的,连二十四桥,即使有诗人杜牧为其高抬身价,都不可与之相比,但钓鱼台充分发挥了扬州小姑娘的刁蛮小脾气,弄了几个圆门,把这两景尽收自己囊中,使它成了同时拍摄白塔、莲桥的绝佳之处,也使它本身的身价倍增,成为屈指可数的名景。

这一景观的炮制者对角度、距离的把握,叹为观止——钓鱼台要钓的“名鱼”,就是这两处美景:白塔和莲桥。而且是一杆两鱼。大家目视为证:钓到了。

——下周五,我们再去赏玩第三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