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大改版26(2 / 2)

“第二个板块是‘新鲜事’,顾名思义,就是发生在大家身边的新鲜、有趣的事。我们身处洋口市,前期将主要关注本地的新鲜事,让读者感受到咱们报纸的亲切与实用。”

“什么样的事才叫新鲜事?”邱晓倩不出陈耀文所料地适时开口问道。

“只要你善于发现,任何一件事情都能成为新鲜事。比如说,你在菜市场买菜发现有人缺斤少两,这都可以作为一件新鲜事见报,你觉得它不是新闻,但它确实是与市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妙!太妙了!好一个‘新鲜事’!好一个都市报!”刘小北眼睛一亮,他停下了记笔记的手,忍不住为陈耀文喝彩起来:

“前面几期或许需要我们自己找‘新鲜事’,但后续我们可以接受读者投稿,从读者投稿中选登。我敢说,就算没有其他动作,就这么一个‘新鲜事’板块就足够盘活我们整个《琼海新视野》了。”

“小北说的很好,”陈耀文点了点头,说道:“他提到了一个办报的重要理念,就是互动性。互动性就是都市报相较于传统机关报最大的优势,这个等我先把其他板块介绍完,再详细说。”

“第三个板块是‘新风尚’,这个板块将聚焦精神文化领域,报道电视、电影、小说等热门话题。什么火我们在这个板块就集中报道什么,我们不仅要为读者提供资讯,更要为他们搭建一个交流、讨论的平台。”

“比如说有读者看完自己喜欢的电视剧,很想找同好讨论一下,那他完全可以把自己的观点通过电话或写信告诉我们,我们最快第二天就可以见报,一次性可以见报几十甚至上百位读者的观点。”

“这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的人就可以在咱们的报纸上看到其他同好们的观点,达到一种讨论、交流的效果。”

“想象一下,读者看完一部热门电视剧后,可以在我们的报纸上找到同好,一起讨论剧情、角色,这种互动性是传统机关报所无法比拟的。”

章小琳听后眼睛一亮,陈耀文这话正说到她心坎上去了,她忍不住出声赞叹道:“果然很妙!这个‘新风尚’版块也是个好创意!”

“第四个版块,我把它称为‘新小说’,”陈耀文顿了顿,然后话锋一转,道:“大家应该都知道香港的《明报》吧?它自创刊初期就通过连载武侠小说吸引了大量读者。我打算效仿这种报纸连载小说的模式。”

“不过咱们是都市报,不给读者添加阅读门槛,所以咱们不搞阳春白雪那一套,这个板块连载的小说,不需要文学性,让读者读起来越轻松越好。这个板块...”

陈耀文顿了顿,然后转向刘小北:“我准备交给小北负责。”

“我?”刘小北抬起头,愣了愣,然后有些犹疑地说道:“我只发表过短篇小说,在报纸上连载长篇,我得磨炼磨炼...”

“都说了,这不需要太强的文学性,”陈耀文笑了笑,从包里抽出一份材料,递给刘小北:“我做了一份大纲,你按照大纲写,每天写个5000字就行了,对你的水平而言应该轻松加愉快。”

刘小北满腹疑窦地接过陈耀文的大纲,扫了两眼,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冷气:“这……这大纲的内容……”

没错,陈耀文给刘小北的就是后世比较流行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废材退婚流的故事大纲,对于刘小北这样的传统的文学青年来说确实一时间冲击有点大,需要时间消化。

陈耀文看着刘小北笑呵呵地道:“小北啊,你写这的时候千万别想着传统文学的那些东西,一句话,我要的是下里巴人不是阳春白雪,写的越通俗越好。你如果不愿意署名,可以取个化名,到时候谁也不知道这小说是你写的。”

说着,陈耀文也不等刘小北回话,继续说道:“这第五个板块,也是最后一个板块,我称他为新平台,是一个综合板块,有些东西不好归类的时候,就放入这个版块。”

“最后咱们现在再来谈谈互动性的问题,我们要增设读者来信、热线电话这两个渠道。后续再组织一些调查问卷等活动,鼓励读者参与讨论,打造报纸社区感。”

“我认为社区感才是都市报真正的灵魂。这部分工作很重要...”陈耀文沉吟了一下,然后说道:“就交给邱晓倩和侯俊负责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