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天亮了(2 / 2)

他闪动着乞求的亮光,望向陈耀文,仿佛是要卸下最后的重担:“如果我走了,小学校就彻底没了,这里就真的没有希望了。我把它...交给你了。”

陈耀文无言地点了点头。

阳光突破云层,倾洒大地。

天亮了。

-----------------

滨海路招待所内。

陈耀文上午做完了全部采访,下午便和李寿林赶回了洋口市。

他感觉自己文思泉涌,回到洋口市后,他饭都没来得及吃,便赶回招待所,一气呵成写下的这篇报道。

写完后陈耀文自己又通读了两遍,感觉几乎找不到可以改动一个字的地方,他才满意地点了点头。

唯一让他有些犹豫的就是这篇报道的题目。

他最开始用的题目是《二十五年的坚守》,但又觉得这样的标题缺乏个性,对读者的吸引不大。

他尝试修改了多个版本,甚至考虑了后世网络流行的“震惊体”标题,如:《震惊!118颗红手印如何让这个男人心甘情愿留守山村二十载?》。

但深思熟虑后,他还是决定将标题定为《118颗红手印》。

这篇报道从那封请愿信开始讲起,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最真挚的情感和质朴的语言。

没有情节的跌宕起伏,它平铺直叙地讲述了小学校长丘虔绪的故事,再穿插着一些真实而打动人心的小故事,短短几千字便生动地展现了丘校长以及一群淳朴村民的形象。

报道的结尾带着悲剧色彩,如果后期见报的时候再穿插一些李寿林抓拍的照片,催泪指数绝对拉满。

虽然这样的故事在后世信息爆炸的时代或许显得有些普通甚至说俗套,但在这个信息相对匮乏的年代,陈耀文相信,这样一篇报道无疑具有巨大的冲击力。

而且,陈耀文心中对这篇报道另有厚望。

当然,这是后话,在此暂且不提。

第二天早上,陈耀文来到报社,他把那篇报道往桌子上一丢,对着办公室里的众人说道:

“你们几个编辑、记者也是靠笔头子吃饭的,你们帮我看看这篇报道,有什么需要修改的地方,也好博采众长。我打算改版后的第一期报纸用这篇报道作为头版头条,可不能出什么差池。”

刘小北站起身来,第一个伸手拿起那篇报道就想看。

“我先看看。”刚好吴从周此时从报社外面推门走了进来,他昨天听秦珍说陈耀文在琼昌县完成了一次独家的深入报道,他便对此事格外上心,此时刚好撞上了,因此出声截胡道。

老大发话了,刘小北虽然第一个拿到了这篇报道,但此时也能悻悻地将这篇报道给吴从周先看。

吴从周接过这份报道,开始逐字逐句地阅读,他感觉时间仿佛一下子就回到了过去。

他的目光在文字间游走,他也是那个时代的经历者,这篇报道每一个朴实无华的字句都如同尖锐的针,精准地刺入他的心房,勾起他深埋在心底的记忆和情感。

这篇报道写得实在是太好了,他们报社除了陈耀文之外恐怕换任何一个人都写不出这种深刻的效果。

如果是说这篇报道的选材和故事是一条龙的话,那么陈耀文的笔力就是这点睛的一笔。

当读到报道的结尾,那带着悲剧色彩的部分,吴从周的眼睛不知不觉地就红了。

他不知道陈耀文到底是怎样挖掘出这个故事的,但有一股强烈的冲动驱使着他想见证这篇报道在见报后会激起怎样的社会反响。

这个年轻人,不得了!

吴从周很想夸一夸这篇报道,但他又怕自己此时出来说话会流露出哽咽的情绪,在这些年轻人面前,他不能太过失态。

于是他无声地点了点头,将这份沉甸甸的报道轻轻地放回桌上,随后转身,匆匆回到自己的办公室。

“吴老大这是怎么了?难道是陈老大的这篇报道惹他不高兴了?”

一边的刘小北疑惑地嘀咕了一句,然后伸手去拿那份报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