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秦始皇天子布局544(1 / 2)

我忍不住感叹,大自然的力量威猛之极,就好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人类如同蚂蚁,挂在巨人身上,当巨人感到愤怒,蚂蚁根本没有逃生的余地。

我感到欣喜的是,如我所料,很多营地并没有被大雪山吞噬,而是平面推动,后退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散落在山脚下的平坦之处。

我把木桶镇的位置持续放大,那里已经被冰雪覆盖,按照正常理论,假如木桶镇被平行迁移,应该在正东方五十公里之内,但我看了又看,始终没有任何发现。

女科学家第二次通电话,让她的朋友调整太空摄像机,继续拍摄。

这一次,我在木桶镇原先位置向东八十公里的地方,看到了一大片断壁残垣,仔细辨认之后,确定那就是石墙两边的世界。

石墙完好无损,仿佛一条巨大蜈蚣趴在山坡上。

这些图片可以无限放大,最终我能察觉,那些修行者仍然坐在原地,并没有受到损伤。

这个发现让人精神振奋,可以说,我父亲也在其中。

英姐一直在旁边守候,看到这个消息,忍不住拍掌相庆:“太好了,韩立,我们此前的所有担心都不存在,幸好你一直冷静清醒,既然如此,派人到那里去,就能重建木桶镇,最大限度减少我们的损失。”

女科学家帮了我这么一个大忙,脸上依然波澜不惊:“韩立,这只不过是侥幸,如果有下一次,还得当机立断,立刻撤退,侥幸成功只有一次,不可能有第二次了。”

我打电话给中年人,向他报告我们的发现。

他也十分惊喜:“韩立,我马上派人到那里,营救所有幸存者,你放心,只要令尊还在,我就派人保护他的安全,再也不会让你担心。”

与我熟悉的每一个人,都知道我真正牵挂的是什么?所以他们不会废话,全力以赴保护木桶镇。

我和两位科学家的对谈还在继续,他们的目标是透明壁障后面的兵马俑。

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们立刻去了秦始皇兵马俑,进行了一次长达四十八小时的内部参观。

并且,把大雪山那边的照片,跟秦始皇兵马俑相对照。

得出的结果令人惊诧莫名:两种兵马俑如出一辙,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只不过,兵马俑所持的武器已经有了改进,毕竟秦始皇的兵马俑,与韩信的年代相差数十年,在兵荒马乱当中,兵器的进化日新月异,所以韩信带兵打败了秦始皇的部队,就证明他的武器更加先进,应用到兵马俑上面,也有清晰的体现。

“韩立,在秦始皇兵马俑纪念馆,我们跟当地十几位历史学家进行了三次座谈,他们给出的观点十分荒谬,但现在看来也不无道理,他们说,秦始皇制造兵马俑的想法,根本不是凡人能够想出来的,一定是出于某种上天的指引,毕竟秦始皇被称为祖龙,是上天之子,他的很多想法和做法,现在看来匪夷所思,如果他身边没有一个具有超前意识的大国师,就不会想出这些办法。”

他说的很有道理,过去研究秦国历史就明白,他们在武器上进行了极大改进,才能够打败六国,不管是八百步的强弓硬弩,还是经过改良后的青铜剑,在当时绝对领先。

秦朝士兵,往往能用一千人,消灭敌人五万人,就来源于他们的战斗力和兵法。

当下,在研究兵马俑的时候,很多历史学家旧话重提,他们认为,那个时候的历史记载过于潦草,很多事情并没有完整的记录下来,所以出现了很多无解的难题。

秦始皇究竟有什么本领一统天下?吞并六国?并且在文字和度量衡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这里,历史学家还提到了阿房宫,至少在秦始皇之前,任何一个国家的后宫,没有经过如此精密的设计,更不可能如此奢华,所以唐朝诗人杜牧写的阿房宫赋,才会震惊全世界,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从秦始皇到战神韩信,这到底是传承还是演变,谁都说不清楚,科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决定完全一致,那就是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亲口尝一尝也就是了,所以。这一次大雪崩之后。给全世界的科学家都造成了重大打击。

跟两位科学家长谈之后,我收获巨大,对于大自然的威力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如果能找到父亲,我们大概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休养生息,然后才能向大雪山第二次进发。

在这个时间段,全球大雪山研究会也采用了各种办法,增进大雪山周边的自然温度,让阳光加倍照射,使得大雪山的冰雪消融速度提升五倍以上,当冰雪融化,原先的一切就会重新浮现出来。

真理总是越辩越明,两位科学家的到来给了我很大启发,我让英姐联系长安的朋友,把那边的兵马俑资料全都传递过来。

渐渐意识到,秦始皇也有天子布局,历史上都以为他以残暴著称,屠杀六国,统一天下,实际上那都是历史的记录偏差所致。

在断断续续的编年史当中,谁都没有看到其中一段记录,他派徐福携带五百童男童女,东渡求取长生不死之药,同时向南、向北、向西,也排出了同样的队伍。 历史上没有记载,只在野史当中提到、建造长城之时,他的使者已经携带童男童女和军队一直向北,抵达北极圈,向西越过大山,到达了欧洲中心,向南穿过大山中间的缝隙,一直到了南亚大沙漠地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