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1 / 2)

这心思深沉的、分明是在内心里压抑了无数情绪及想法的大唐皇子终是破防,终是将内心深处的恶意与想法不加遮掩的显露。恰如同那潜藏在阴影里的蛇一般露出獠牙,以瞳孔中呈现出冷漠且没有任何机质的色泽。

然而这一切之种种于嬴政面前却又无疑是稚嫩的,早在嬴政的目光之下。并不曾超出这帝王的预料。所以李治的张牙舞爪也好情绪暴露与破防也罢,俱是不足以对这帝王产生任何影响,在这帝王内心深处掀起任何波澜。

原本按在那写着字迹的纸面之上的指尖收回,嬴政侧目回首,以目光静静的望向这仿佛是将要破碎,又好似是具有极顽强之韧性的少年。所散发与显露出来的,自是再强大无匹不过的自傲与自信。

是恍若看那庭前花开花落,任凭天外云卷云舒的散漫与自然。

恰如同那停留在纸面之上,属于嬴政握着李治的手所写下的字迹一般,蕴含着刀枪、利刃与野心、锋芒之外,这帝王却又无疑是雍容且不拘泥于任何形式,更不受任何拘束的。

“朕既然是来此天地之间,当然是为天地立法,使那后继之众生,循着朕所走过的路。而非是拘泥固守,行在那叫人所定下的规则之内。”

这自是早在踏足到那此方天地之前,抑或者说八百年前尚未曾接触到那所谓仙神之世界的嬴政,早便已经存有并且流淌在心中的意愿及想法。即便彼时之种种对嬴政而言或许并不明晰。

那帝王昔日里所见到的天地,同今时今日之间又有所不同。

但,那又有什么要紧的呢?

再者,仰头见明月,抬首见青天。从这八百年后的时空里再醒来——

“谁告诉你,那一切便是失败,便是亡了呢?”

嬴政口中这话语说的无头无尾,仿佛是没有任何来由。以致于那极是聪慧与聪颖不过如李治,似乎同样听得云里雾里,以致于无法做出更多的、任何与之相关的反应。

然而四目相对之间,嬴政目光之下,李治却又仿佛是一点点的反应过来,读懂了这帝王潜藏在那其中的、未尽的言语。

在真实的历史也好既定的事实也罢,大秦自然是亡了的。而秦皇所想要达成之目标与野望,那未尽的功业,同样随着八百年前沙丘行宫这帝王的暴毙而走向不谐。恰如同那梦幻泡影,终是随着这帝王的死亡而被埋葬。

人亡政息,甚至是被扭曲和篡夺,这是所有的凡人们,甚至是自认为算无遗漏且寿命悠长如那二郎显圣真君,无法更改和避免之局面。

但那一切却又并非是失败、并非是亡了的。至少在这八百年后再醒来,重临到此世间的大秦皇帝陛下看来,一切却又似乎并非是表面所看到的、世人所以为的那般模样。

社稷倾倒宗庙頽毁,偌大的帝国二世而亡,又如何算不得亡?

算不得失败?

尚未曾真正成长至一定程度的李治不解,望向嬴政的目光当中,自是不加以任何遮掩的疑惑及不解。伴随着淡淡的、几不可见的羞恼。重重伪装与表相褪去,从这一刻开始,这于宫廷中长大的皇子仿佛才终是存有了几分这年纪的少年,所应该存有的情绪。

非是如同那一举一动,每一步都好似是在内心里不断演练及算计了一般,戴上那再是可怜弱小与无助不过的、恍若羊羔与白兔一般的面具。

心思其实并不开朗的少年人目光之下,早便已经过了那个年纪、同样未曾在其儿女中见到过这般表现的嬴政开口,负手而立唇角微微翘起,对那说出的话语做出解读。

“秦虽亡,秦制未亡。纵使神州陆沉沉沦百年,但,华夏还在,这片土地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还在,不是吗?”

于原身身上再醒来的秦皇自没有想象中高尚,更没有想象中的遵循那所谓的道德、规范与准则,愿意接受那大秦二世而亡,自身乃至于祖辈们的心血俱是付诸东流等种种的。

甚至于长安街头,那酒肆茶楼之上,当这帝王将眼睑垂下,望过那众生芸芸,新生的国度与王朝将原本的种种占据和抹消之时。嬴政心中,未尝不曾有过阴暗且将那一切毁灭,使所有之种种俱是在自己掌握的心思。

人治的社会里,倾天下之力而供养的帝王本就是冷血且无情的政治生物,是要揽天下入怀,将众生至于其控制与统治之下,为满足其理想与蓝图,抑或是私欲的工具。

顺者昌逆者亡,这帝王本当并不吝惜于任何民力,更不当对这八百年后的生民,有过多情感及思考。属于嬴政的国与家早便已经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而这片土地之上的,是汉人,是唐人,却并非是秦人。

谁又能说清楚,在这帝王那最是阴暗不过的思维与想法中,不曾动过那逆转死生,使那被湮没在历史洪流里的帝国于这阳世之中再归来的心思呢?

长安,咸阳。

对大秦皇帝陛下而言,孰轻孰重,本当是再明显不过的,不是吗?

第125章

这亦是为何在那最初始的阶段里,在李淳风、袁天罡等知晓嬴政的真实身份,知晓眼前的是秦皇而非是唐皇之后,这两人会如此忌惮甚至是暗生警惕的重要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那对帝国、对原身的忠诚。

更因为在这两人的内心之中,同样有着隐忧,有着害怕这帝王会丧心病狂,想要逆天而行使那早已经湮灭的帝国再回到人间的疯狂。即便就某些方面而言,这帝王最终所定下和想要做的,似乎更加疯狂且更加的不可思议。

足以将那众生带到深渊。但不可否认的是那看似平静的表相之下,这于八百年后再醒来的帝王便如同那不知是何时将要爆发的火山一般,充斥了种种不稳定的、足以给世间带来灾难的因素。

遑论这帝王于史书工笔里也好世间的传说里也罢,从来便非是什么善类。更不是什么有所顾忌之人。

八百年前的秦皇同八百年后的众生之间,本不当有过多的牵连。而嬴政自然是本不应该对这生民,有过多的思虑的。

刻薄寡恩而虎狼心,这样的秦皇纵使放任那内心之阴暗滋长,做出再如何丧心病狂的事情来。又有什么是不可思议的呢?

高高在上的帝王同那三尺神台之上的神佛一般,本不当对这世间的众生有太多的共情。是独夫,是民贼,是本应当如同那所谓的圣人一般,应当被抹去和消灭的存在。

那又是为何会做出改变,又是什么使嬴政将那诸多种种阴暗的心思按下,而非是付诸实践呢?

“秦人,汉人,唐人。”

是嬴政临窗而望,望过那来往的商贩、行人,而后在那内心深处,有什么念头与发现愈发清晰。而后在李治的目光之下,终是将那未曾同任何人说道的言语问出。

“那么以稚奴你看来,今人同古人,又有何不同?”

有何不同?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在那之后的时空中,终是有天上谪仙人给出答案。但以手摊开,以目光望向那窗棂之上透出的月光,嬴政开口,却是自行将回复做出道:

“在朕看来,那夜空里的月轮与月光,自是没有任何不同的。”

时光荏苒岁月转换,夜幕苍穹之上的那一轮明月,于嬴政而言,自然尚是八百年前的那一轮。而这世间的生民,至少于嬴政在这大明宫的宫内与宫外之所见,在长安城中......

“恰如同一个轮回,似是故人再归来。”

以手掌再收回,似有意似无意一般掠过李治的头顶,这帝王的面色与眸光间似有几分温暖和温柔。仿佛是有什么极有意思的、足以叫嬴政为之而感到欢喜和愉悦的事情于眼前倒映。

那自是嬴政从原身身上再醒来之后看到的种种,是这长安城内外,这已经不再是属于昔日秦皇的国度同天地中,那一切之种种,对嬴政而言陌生却又未曾有想象中陌生,分明是有什么源远流长的东西尚未曾被断绝。

深埋在骨髓,浸透在灵魂。不管是秦人,汉人还是唐人,俱不过只是换了一个名头而已。当嬴政于长安街市之上,在那茶楼酒肆之间以目光望过,那过往的行人同八百年前,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不同。

甚至显而易见的,这帝王可以从那一张张面容之上,看到过往的特征。

君王的手回落到袖中,有什么似是叫其从那袖间拿出,以手掩住,而后放置在李治掌中。

是以木头雕刻而成的小人,是形神兼备,盔甲武器等一应俱全,面目与神情栩栩如生并且被等比例缩小的木雕小人。

缕缕发丝,纤毫毕现,那面容与衣饰之间,甚至被涂抹上了亮丽的色彩。望之恰如同生人,同李治所见到的绝大多数汉人、唐人之间,并没有任何本质的不同。

“这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