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精耕细作(2 / 2)

张大叶听了这些零碎不成体系的东西也是一头雾水。不过他知道这些都是异人传授的知道就牢牢的记在心中。

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好后面就能正常的耕耘了,张安俩人比平常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除草施肥和驱虫上面。

这个时代的驱虫主要还是依靠大自然的物种克制,比如可以多养蛙,鸡,鸭等。还会根据虫害来转换作物和使用一种叫做莽草的植物来烟熏杀虫。

对于施肥张安并没有把握,让他张大叶按照往常的经验来办,只是多加了些肥水和草木灰。

时间匆匆而过,秋十月。

张安他们照看的这块田从春天绿油油的粟苗,到夏天的开花结果,再到秋天的金黄一片。经过了张安俩人大半年的精耕细作,加上老天的关照今年是个丰年。虽然还没有收割脱壳称重,但村子里的人都知道这新法管用,非常管用!

众人看着那颗粒饱满沉甸甸的谷穗,羡慕赞叹不已。

“大叶,明年这新法可否教给我等?”众人纷纷上前热情的问道。

“哈哈,诸位放心,我早有此意,只是开始怕各位不相信,所以我和二子在此圈地试种一年,让大家看看成效,明年只要愿意,大家均可以用新法子来种。”张大叶笑道。此时他畅快非常,他和田地打了一辈子的交道,这新法的含义他太清楚了,多点收成就能让人多活几个。

此后,张大叶多和村里的农人一起说这新法的种植技巧,解释当初那么做的原理。众人都收获很大,许多人恍然大悟喜不自禁。张安见此趁热打铁的建议道:“阿翁。一人计短,二人计长。咱们村里这么多农人,不如把大家都召集起来探讨如何改善生产。”张大叶觉得有理,就把那些熟悉的农人请来商谈。

后面众人互相切磋果然大有所获,得到了很多增加产量,改善流程的好办法。

有些人通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和观察发现,有些土地比较适合种粟和麦,有些种菜反而更好。这些人互相探讨总结略有所得,准备日后去田里试试。

还有些人说他一年种麦和豆子,一年再种粟比一直只种一样要产量高。张大叶闻言立马想到了张安之前给他提过的轮耕,当下仔细询问,众人讨论出了冬天种麦,夏天接着种豆然后第二年种粟的一套轮耕方法,准备等今年的冬天在那块试验田看下效果。

众人还提出了许多的不错的经验,张大让张安一一记录,等后来来验证。

张大叶对张安叹道:“一人计短,二人计长。此话好极,极好。”他对将来的农业生产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大丰收后,张安他们那五亩新田平均产量达到了200多斤,这比平时的亩产提高了近一倍。众人看到这种差距都是一阵的恍惚,没想到只是多了几道工序,多花了些心力就提高了如此多的粮食,别说只是多劳累点,就是再多花几倍的辛苦他们也是十分愿意。

在这个每天都有人饿死,许多人生了孩子养不活只能忍痛丢弃的年代。人亲眼看着家人被饥饿夺去生命,那种痛苦是张安无法想象和体会的。他们不怕辛苦也不怕困难,如今看到能多收一倍的粮食的办法,他们沸腾了。

有些人摸着新收的粮食,还没有反应过来。有些人围着张安父子,激动的无以言表。

在这些人的心中,张大叶一家成了他们的恩人,得到了他们的信任。

之后的冬小麦种植,整个村子群策群力,一起商讨出了一套方案,整个村子都用起了新式的精耕细作。大家喜气洋洋充满了干劲,用心的劳动。

等到第二年的6月,小麦收割称重后。平均每亩田地的产量高了70斤左右达到了180多斤每亩,这比往年的产量提高了三分之二,有些收获好的家庭产量更是提高了一倍有余。

整个村子对张安一家彻底信服,族老张公更是直接把族长的位置交接给了张大叶。自此张安他们在村内的话语权大幅提升,可谓是说一不二。而通过长期的群策群力的商谈问题,村内人与人之间也团结了许多,逐渐养成了有问题大家商量的习惯。

张安见民心可用,就跟张大叶开始慢慢传播乱世将至,早做准备的思想。

等后来钟氏派来收租的人见大树里今年多交了这许多粮也不禁啧啧称奇,不过他们并没有在意。也只以为大树里这边运气不错罢了。在如今这年代谁能想到几个农夫能研究出增产量一倍的方法呢?这些高高在上的士人又怎么会多看这些粗鄙的农夫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