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曹操官渡战袁绍59(1 / 2)

却说袁绍率领五十多万兵马,朝着官渡进发。夏侯惇发送书信告急。曹操急忙带领文武等官员,全部起兵,得到七万人,前往官渡去迎敌,留下荀彧守卫许都。

先说袁绍的兵将即将出发的时候,田丰又进言说:“各自应该坚守等待,以等候有利的时机;如果胡乱兴兵,必定会有大灾祸。”逢纪诬陷说:“主公发动仁义之师,而田丰却说不吉利的话!”袁绍于是就想要斩杀他,众官员求情才得以免罪。袁绍下令用枷锁镣铐把他送入监狱,愤恨地说:“等我打败了曹操,再明确他的罪过!”

催促军队进发,旌旗遮蔽了原野,刀剑多得像树林。行进到阳武这个地方扎下营寨。沮授进谏说:“北方的军队虽然众多,但是勇猛比不上南方的军队;南方的军队虽然精锐,但是粮草不如北方充足。南方的军队没有粮草,利益在于速战;北方的军队有依靠,应该暂且缓慢防守。如果能够拖延时间,那么南方的军队不用作战自己就会失败。”袁绍生气地说:“田丰迟缓我军的军心,我已经囚禁了他,回来的时候必定斩杀。你又竟敢也这样说!”呵斥身边的人:“把他锁在军中,等我打败曹操之后,和田丰一起问罪!”袁绍先后又增添了七十五万大军,在东西南北安营,周围连接环绕九十多里。

侦察的人探知到实际情况,报到官渡。曹军刚刚到达,听说后都很惧怕。曹操和谋士商议,荀攸说:“北方的军队虽然多,不值得惧怕。我们南方的军队都是精锐之士,没有一个不是以一当十的。只是利益在于迅速作战。如果拖延时间,粮草不够,军队必然会离散。”曹操说:“这话正符合我的想法。”

曹操下令召集将校,摇动旗帜,击鼓呐喊前进。北方军队分出一半来迎战。两阵相遇,排好阵势,杀气冲天,征尘遮蔽了太阳。北方军队中审配指挥调拨一万名弩手,埋伏在两翼;五千名弓箭手和骑兵,埋伏在军旗内,约定炮声一响就一起发射。北方军队中画鼓敲了三通,袁绍头戴金盔,身披金甲,身穿锦袍,系着玉带,立马在阵前;两旁的大将,有张合、高览、韩猛、淳于琼等等。旌旗和符节,非常严整。大声呼喊:“请曹操出来答话!”南方军队里,门旗打开,曹操骑马出来,左右排列着许褚、张辽、徐晃、李典、于禁、乐进等诸位将领,各自手持兵器,勒马听候指挥。曹操用鞭子指着袁绍说:“我在天子面前,奏请让你担任大将军,总管山后各郡,你为什么多次想要谋反作乱呢?”袁绍愤怒地说:“你假借汉相的名义,实际上是汉贼!罪恶满盈,就像王莽、董卓一样,还敢诬陷别人谋反吗!”曹操说:“我现在奉诏令讨伐你!”袁绍说:“我奉衣带诏讨伐奸贼!”曹操发怒,派张辽出马。张合出来迎战。两人在阵前战斗到四五十回合,不分胜负。曹操暗暗称奇。许褚愤怒地挥动大刀,纵马直接冲出来。高览挺着长枪来迎战。这四名将领还没分出胜负。曹操阵中的夏侯惇、曹洪,各自率领一千军队,从两侧一起进攻,冲击北方军队的阵脚。审配在将台上看到曹军来冲击阵脚,放起号炮,两边的弩箭一起发射,中军内的弓箭手都拥到前面乱射。曹军怎么能抵挡得住,朝着南方急忙逃走。袁绍驱兵追杀。曹军大败,全部退回官渡去了。

袁绍转移军队,逼近官渡安营扎寨。审配说:“可以调拨十万兵马去驻守官渡,在曹操营寨旁边筑起土山,让军人们从山上向下看寨中放箭,曹操必定会放弃这里离开,要是得到这个险要关口,许昌就可以得到了。”袁绍于是听从了他的建议,在各个营寨内挑选强壮有力的军人,拿着铁锹和土担,一起到曹操寨边,堆积泥土形成土山。原来官渡的寨栅,像城池一样周围筑有三十多里宽广,旁边有河流、后面有山作为险要之处,所以很难攻打。曹操看见袁军堆筑土山,张辽、许褚都想要出城冲击,但被审配的弓弩手挡住了咽喉要道,不能前进。十天之内,筑成了五十座土山,上面设立了高橹,分派一半弓弩手在上面,用乱箭射击。曹军非常害怕,都顶着盾牌遮挡箭来防守。一声梆子响的地方,箭如雨下,都用盾牌趴在地上,盾牌,就是遮挡箭的牌子。寨中乱成一团到处逃窜。寨外的北方军队呐喊着嘲笑。

曹公看到军队慌乱,请来谋士寻求计策。刘晔进言说:“可以制作‘发石车’来破解他们。”曹操急忙让刘晔进献模样,连夜制造“发石车”数百辆,分布在营墙里面,正对着土山上的云梯。等到弓箭手在上面放箭的时候,营内一起拉动石车,车上力量很大,炮石飞向空中,胡乱打击云梯。打中云梯,人没有躲避的地方,弓箭手死了无数。北方军队都称这些车为“霹雳车”。从此北方军队不敢登上高处窥视张望。

审配又献上一计,让军人用铁锹暗中挖掘地道,直接通向曹营,号称“掘子军”。曹军营中远远望见山后又挖掘土坑,曹操又询问刘晔。刘晔说:“这是北方军队明白不能强攻夺取,就暗中挖掘地道,必定是要穿透营地进入。”曹操说:“用什么来抵御呢?”刘晔说:“在营地内可以挖掘长长的壕沟,那地道必然就没有用处了。”曹操连夜派遣军队挖掘壕沟,地道挖到壕沟边,果然不能进入,白白浪费了许多兵力。

曹操坚守官渡,从八月开始,到九月底,袁绍的军队不撤退。曹操的军马疲惫,粮草缺乏,想要放弃官渡,回到许昌。心中迟疑没有决定,就写信派人到许昌询问荀彧。荀彧写信回复他。信中说: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