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被黄河泛滥逼出来的商人经商天赋,繁荣500年的商72(2 / 2)

传说中,商族的始祖“契”与禹(大禹)同时代。

契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到商地。

当时中原之地,天下氏族部落成千上万个。

尧舜禹启等等这么出名的人的部落和辖区,都没有单独拎出来叫“尧人,舜人,禹人……”

只能说明。

商人的封地,肯定是在当时的中心文明边缘。

就像秦国和东方六国,会以“秦人”来单独区分老秦一样。

在当时的主流文化圈,“商人”的叫法,可能类似于美国今天叫“小黑”。

存在一定鄙视。

而不是单纯指他们善于经商。

商人和商业自古就被“正统”打压。

如果当时商人就是代表主流文化,那么就不会有商人的叫法——而是“我就是我,我是天,我是地,我是不变的神话”。

包括世界文明区分犹太人也是一样。

就是因为他们另类,又没有占据正统;才得到一个响亮的名号。

所以从名称来由来看。

商人的源头,不会是商丘。

毕竟商丘那里,即便不算中原三环,怎么也得算中原五环。

商人的源头,只能在中原五环外;才有机会单独获得“商人”这个名号。

然后就是商人为什么善于经商,为什么必须经商?

这实际上跟犹太人是一样的。

就是没有一块好地盘。

经常需要四处流浪。

到处搬家。

今年吃的,跟明年吃的;可能都不同。

昨天用的,跟今天用的;也可能不同。

必须要频繁交换物品弥补不足。

交换习惯了,就善于经商了。

在长期的流浪搬家生活中,被大自然和社会锻炼出来的。

中原地区,什么东西能逼得商人反复流浪搬家?

《尚书》记载商人“不常厥邑”。

《史记》记载先商从契到汤共8迁,商代600余年从汤到桀共5迁,前8后5,一共13迁。

不管是商丘的亳(bo)州,还是安阳的殷,都是在中原中心洛阳和开封以东,黄河偏下游。

对上黄河“三年一决口,百年一改道”的特征,就明白了。

显然是当年大禹不够厚道,封给契的封地“商”,就是黄河偏下游的沼泽泥泞,很容易沧海桑田,旱涝交替,让人嫌弃的多灾多难之地。

黄河的反复变道,让商人不得不像犹太人一样频繁流浪搬家。

流浪就不得不通过贸易来换没有的物品。

商业天赋也因此被逼出来。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从这个经得起推敲的逻辑来看。

真正的三商之源,应该是一个动态演进的多地综合片区——上古黄河偏下游水旱容易沧海桑田变化无常的地区,且在商丘之前,就已经形成;并不包括商丘。

商丘,应该说是“三商”的第一个成长强化区(第二个为殷,安阳)。

商朝是中国有历史遗址和文献记录的第一个王朝。

大约从公元1600年到1100年,持续500多年。

历经17代31位君主。

在五百余年的历史中,包括最后商纣王亡国的时候,总体上都相对非常强盛。

还在走上坡路。

商纣王当时是在攻打东夷,也就是山东地区。

给西边关中的周武王偷家的机会,犯了项羽在刘邦面前一样的错误。

一个延续五百多年的王朝,一直走上坡路。

这在中国历史上,甚至在世界历史上;都是没有的。

周朝虽然延续八百多年。

但春秋战国时期的四百年,就是个象征存在;还不如商朝的延续——宋国。

持续走强,超过500年的国度。

放眼整个人类历史。

目前也就商朝。

别的王朝,能活到300年,甚至100年;就算不错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