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分手吧,渣男!(1 / 2)

晋文公在位时于城濮大败楚军,后又接受周天子面见奖赏,正值顶峰的晋文公大会诸侯,正式坐上了霸主的位置。

然而就在晋文公一方独大的时候,却有一个小国特立独行。

他不将所有的筹码赌在晋国身上,而是分散投资在晋和楚两方之上,而这个深谙投资之道的小国就是郑国。

郑到了郑文公时,国力已大不如前。要知道,之前他们可还是“一箭射了个周天子”,可以说打开了东周的混乱的阀门。

而现在,郑国那以前的引以为豪的夹于楚、晋之间的地理位置也注定了它难以发展的事实。

两个大国在两旁挤压着郑国,郑国要想生存,就必须懂得玲珑之道。

因此,在晋、楚争霸的这段时间里,郑文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两方之间做个中央空调,徘徊犹豫。

郑文公这种反复的性格是无论如何都不能令人满意的,反而激起了晋国的不满。

早在晋文公逃亡的时候,郑文公对于晋文公就毫无亲近的意思,这无疑是在晋文公心里留下了一个结,因此晋文公早就想找个借口来整整郑文公。

这时,对于郑文公的反复无常,晋文公就找到了他出兵郑国的理由。

当然,晋文公并不想单独出兵郑国,因为郑国背后还有一个楚国在支持着。

虽然楚国在城濮败给了晋国,但这并不表示楚国就从此失去和晋国抗衡的力气了。

因此,晋文公在出兵郑国之前还做好了万全准备,如同当年城濮之战时找来秦国,这次晋文公也给秦穆公送去了合作的请求。

秦穆公收到了晋文公的来信,而这封信件令秦穆公异常高兴。

因为晋文公在出兵郑国时想到的合作对象是秦国,而不是齐国或其他国家,这说明秦国已经在晋国心中有了个重要的位置,借晋国驻中原的战略已经实现了。

秦穆公在高兴之余,唤来了众大臣商议是否出兵郑国。君臣商议的结果是:把握这个时机,出兵郑国。

秦国给了晋国回复,称自己愿意出兵相助,到时秦军将驻扎在汜水南面,希望晋国自己做好准备。

晋文公一收到回复,也兴奋不已,立即调兵遣将,驻扎于函陵之地。

郑文公此时正在国都里为自己的地理位置而烦恼着,忽然有人来报,秦、晋两路联军抵达郑国边境,做好了攻伐郑国的准备。

郑文公一听,脸色立刻垮了下来,像个失去营养的乞丐,在那里恐慌地抖动着。

恐惧是没用的,郑国在晋、楚两强的夹击下还能存在那么久,一来固然有晋,楚对于两国之间留个缓冲带的考虑,二来,我们也不能忽略了郑文公的能力。

毕竟,如果郑文公是个昏庸之君,那郑国只怕早已狼入虎口。因此,面对这次大敌临近,郑文公只得勉强收拾起恐慌之心,叫来大臣们讨论对策。

就在郑国毫无对策的时候,有个大夫忽然想起了一个人,于是他对郑文公说:“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左传》)

烛之武,这个人有那么大的能耐吗?

郑文公心里这样想着,但是,在事情紧急关头,也只好死马当活马医了。

于是郑文公听从了大夫的建议,亲自请来烛之武来想想办法。

可这个烛之武不是个好请的人,只见他摇摇头,故作哀叹状对郑文公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左传》)

什么意思?原来烛之武也是空有一身抱负却得不到重用之人,此时君主来请他出山,他自然要表达一下自己的抱怨。

郑文公听了烛之武这酸溜溜的话,明白这也就是一个老臣发发牢骚而已,心里还是激动不已。

当然,郑文公是个聪明人,他也不点破这一层,毕竟现在有事相请,当然得对人家恭敬一点。

于是郑文公也故作后悔的样子,摇了摇头,直说当初没重用烛之武是他的错,希望烛之武能原谅他。

能让一个君主这样对待,这已经算是给了臣子很大的面子了。烛之武见郑文公如此恭敬,心里暗爽了一下,也就答应郑文公了。

可是烛之武答应是答应了,但是他真的那么有本事可以解决这个困境吗?

看来,烛之武当初只是摆摆架子,其实他心里已经有底了,没几分本事还真不敢乱应承。

烛之武对秦、晋联军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两军虽联合,却也各怀心计。

尤其是秦国,本来秦国和郑国也没有什么交情,因此此次秦国对于郑国的攻伐必然是不积极的。

凭着这一点,烛之武相信只要以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便可以劝退秦军。

秦军一退,晋军孤立,自然也就退兵了。烛之武是这样想的,但是秦穆公是不是这样想的,这还得看他的口舌有多厉害了。

烛之武计划完后立即付诸行动。首先他要去秦国军营中面见秦穆公。

但此举一定不能让晋文公知道。毕竟晋国人才济济,烛之武一人的口舌再利,也比不上诸葛孔明,没有舌战群儒的本事,即使有,也挡不住那么多人一起口诛。

因此烛之武趁着夜色,令人用绳子绑着他,然后将他慢慢地从郑国城楼上放下去。

烛之武来到了秦营里,求见秦穆公。秦穆公听说郑国有使者前来,便令其进见。

烛之武见到秦穆公后,不客套,不寒暄,直入主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