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烽烟再起(1 / 2)

秦国在走着下坡路,但是,中原大地仍旧战火连绵。

就在秦桓公去世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575年,晋楚之间爆发了它们之间继城濮之战、邺之战后第三次,也是两国最后一次主力军队的会战——鄢陵之战。

鄢陵之战宣告了春秋时代另一个格局的到来,此后中原大地基本渐入沉寂。

这段时间掌握秦国政权的国君是秦景公。

秦景公也作秦僖公,是桓公之子。

秦景公有点不幸,因为在他接手秦国的时候,秦国已经在他父亲秦桓公手里元气大伤了。

这样的秦国是不能有太多争霸的念头的,它能做的就是乖乖地休养生息,抚平麻隧之战带来的伤痕。

秦景公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因此,在他继位的头十三个年里,秦国没有任何大的动静。

此时的秦国又回到那个秦文公时代那个谨慎的国度,不过引人唏嘘的是,秦文公那时是在发展,而秦景公此时是在恢复。

秦景公也是幸运的,因为当时的时代背景给他提供了可以专注于恢复的条件。

那时候,晋国和楚国正在为了霸业而闹得不可开交,对于秦国,他们都只想拉拢,而不愿再多动干戈,为自己多树一个敌人。

秦景公对此自然也是高兴的,他现在的任务就是慢慢恢复国力,然后在一边看着晋楚之间的动态。

晋楚两国自从开打后就矛盾重重,虽然在晋厉公二年(公元前579年),两国在宋国的出面斡旋下,曾在宋国的西门外结盟休战。

但是,利益作为一个极具诱惑力的诱饵,使这种休战协定注定了其难以兑现的事实。

短短三年后,楚国便撕下了他的皮囊,露出了它的不讲信义,主动撕毁了这个盟约,两国因此又陷入胶着。

秦景公二年(公元前575年),在郑国再一次颠倒了它的政治立场,由晋国那边倚向了楚国后,晋楚之战的矛盾进入了白热化的地步,一场决战已经难以避免。

这场决战的开始是由宋郑两国挑起的。

郑国和宋国起了矛盾,打了几场仗。看着自己的盟国宋国被打,而且是被背叛自己的郑国打,晋厉公当然不能咽下这口气。

因此,晋国便准备兴兵伐郑。郑国得知晋国亲自出手,急忙向楚国求救。

楚国当然也不能示弱,所以它也出动大军相救郑国。

两军一齐出动,最后大军在鄢陵(今河南鄢陵)相遇,展开了晋楚两国争霸的第三次大战——鄢陵之战。

鄢陵之战一开始就不分胜负。后楚国主将子反喝了几碗酒,待楚共王要找他议事时,竟然发现他已经喝得烂醉如泥,躺倒不起。

因为这件事,楚共王整颗火热的心瞬间寒了下来,一个主将竟然在两军决战时做出如此荒唐的事来。

主将大醉,而敌军又已经做好准备,在无人掌军的情况下,楚共王也无可奈何,最后竟然引军夜遁。

楚共王之所以退军,倒也不是仅仅因为子反醉酒那么简单。毕竟如果楚国的军队有完全碾压晋国的能力,他也不会退军。

很明显,从这里已经可以看出楚国争霸的力量已经被大大削弱。

因此,鄢陵之战虽没有大胜负,但是它作为春秋时代的最后一场大战,标志着楚国对于中原的争夺已经走向颓势,而晋国却因为此战令楚国退军而再次确立了自己的中原霸主地位。

但是,晋国内部的卿大夫权力相争的局面依旧复杂,因此,政局动荡的晋国虽有霸主之名,却也失去了霸主之实。

但是,历史还是眷顾晋国的。后晋厉公国内政变而死,继承他位子的是他的侄子,是为晋悼公。

晋悼公是晋国难得的又一位贤明君主,他继位后便大力整顿起厉公留下来的混乱朝政,罢黜佞臣,重用贤官。

而后又着手解决百姓的生计问题,发展经济,从而安定了晋民之心。

晋悼公上任“三把火”,把一个晋国治理得蒸蒸日上。晋国在一番整治之后,混乱的朝政得以稍见安定,国力也有所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晋国想要复霸的希望便增大了不少。

果然,在解决好国内问题后,晋悼公便着手开始了他的对外战争,而这次对外战争顺利地降服了郑国和一部分戎人。

要知道,郑国这个实行墙头草政策的国家,它的立场对于晋楚两国霸主的地位确认是很重要的。

因此,郑国的再次归附无疑重新确立了晋国的霸主地位,晋国的复霸在晋悼公这里实现了。

晋国的再次强大非但令楚公王不服,还让当时在秦国安静地过着日子的秦景公不服。

秦景公为了复兴已经蛰伏了十几年,他觉得国力已经恢复到有权涉足中原的程度了。

因此,当他看到晋悼公大合诸侯的时候,他就不高兴了,心里嘀咕着这个死对头现在怎么又过得那么风风火火了。

秦景公不高兴,当然就要采取点对策来压压晋悼公这小子的气焰。

秦景公明白和自己有相同心理的还有一个楚共王,因此景公便再次和楚国合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