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烽烟再起(2 / 2)

为了巩固两国间的合作关系,秦景公将自己的妹妹嫁到了楚国,成了楚共王夫人。

这个政治联姻还是有点用处的,当秦景公准备开始他的伐晋事业而请求楚国相助时,虽然楚国有大臣劝楚王拒绝这个请求,但楚共王最后还是答应了秦景公。

就这样,秦景公十三年(公元前563年),景公出兵伐晋,楚共王进驻武城,为孝军后援。

这场秦楚联军发动的战争声势之大,又吓到了郑国,郑国因此又归附了楚国。

看来,晋国虽称霸,却始终不能到达一国独大的地步,这也是为什么在春秋没有一个霸主能统一。

秦景公的首次出兵晋国,并没有大的收获,仅仅是作为再次进入中原舞台并且和晋国对抗的声明。

此战之后,秦晋之间又开始持续数年的战争。直到秦景公十五年(公元前561年)的夏天,秦景公的伐晋事业才有所突破。

这年,依附于楚的郑国再次侵宋,晋国领着齐、卫等国出兵伐郑以救宋国,首鼠两端的郑国即刻又向晋国求和。

楚国得知郑国屈服于晋国后,一怒之下也准备出兵伐郑。

和当年秦景公找自己帮忙一样,楚共王此次也派出使者到秦国请求支援来壮壮自己的声威。

秦景公豪爽地同意了妹夫的请求,命令右大夫詹率师随楚共王伐郑。

楚军一到,还未交兵,郑国郑简公便立即开门迎接,跟着楚军一起伐宋。

晋悼公得知消息,立即派出大军救援宋国。

此时秦景公在秦国得知晋悼公出兵救援宋国的消息,立即看准这个时机,派出庶长鲍和庶长武率军伐晋。

庶长鲍率领一支军队先渡过黄河,晋国的留守将领士鲂一看,认为秦军人少不足为患,因此戒备不严。

晋国的大意直接导致了自己的失败,当庶长武带领部队渡过黄河和庶长鲍会师时,晋国再临时部署也已经来不及了。

这一年,秦军在栎地击败了晋军,这是秦景公对晋的第一次胜利,意味着秦国在秦景公的精心治理下,实力已经有所恢复。

晋悼公对于栎之败一直耿耿于怀,不久,他便找到了一个报仇的机会。

这是发生在秦景公十八年(公元前558年)的事。

在这之前一年,楚共王去世,趁着楚君新逝之机,晋悼公率领了中原各诸侯国共十三个联合出兵伐秦。

这可是比秦桓公时的多国联军声势更大啊。

但是,当这些诸侯再次来到了秦国泾水时,却失去了当年勇渡泾水的豪气。

这是因为秦国较之以前强大了,还是诸侯联军较之以前心虚了?

犹豫了一段时间,后来在鲁国的起头下,诸侯们才一个个小心地渡过泾水去。

但是,这一渡实在无异于渡忘川河,因为心狠手辣的秦景公早在泾水上游投毒。

毒水顺着泾水流下,不知情的联军士兵一喝下这水便立即见阎王去了。就这样,当渡过泾水后,联军的士兵已经少了一大半。

联军经此挫折,进到秦国腹地后又不见秦景公出门迎战。战线被秦景公越拉越长的联军已经失去了进军的热情,最后联军统帅荀偃在不得已下只得下令退兵。

结果,这次声势浩大的十三国联军最终落得个无功而返的结果。

后来,晋人为自嘲这次如此窝囊的进军,便将这次行动称为“迁延之役”。

“迁延之役”中秦国的成功全赖于秦景公的坚忍。秦景公知道自己无力对抗十三国联军,因此采取了拖敌战术,将敌军的进攻战线拉长,消磨敌军的士气。

看来,秦景公也不失为一位明君。

关于“迁延之役”,还有一个后续。

当时十三国联军全退,秦军趁机进击。晋国大臣栾针认为此次是来报栎之败的,如果无功而返便会成为晋国的耻辱。

因此,栾针和士鞅带领着自己的部下折回杀入秦军之中。栾针和士鞅势单力薄,很快便败在秦军手下,栾针阵亡,士鞅逃回。

士鞅逃回后,栾针的哥哥栾属就不高兴了。栾属说是士鞅唆使他弟弟杀回秦军,才会导致他弟弟的死亡。

士鞅迫于栾属的压力,最后只能出逃晋国,投降秦国。

秦景公接见了士鞅,向士鞅询问了一些晋国的情况。一番对谈之后,秦景公觉得士鞅颇有知人之明。

最后,为了让士鞅可以安全回国,怜才的秦景公特意派人去见晋悼公,为士鞅求情。

从这件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秦景公惜才爱才以及为人厚道的优点。

迁延之役后的几十年间,秦晋之间没有发生大的战事。这之后,春秋时代即迎来它的一个难得的和平时代。

当这个和平时代过后,另一段更加疯狂的时代——战国时代即将到来,而秦国即将迎来它的春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