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想强国,先改革(1 / 2)

秦国这个国家在长年外争内斗之后毫无生气,百姓们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命运的施恩,送他们一个贤明的统治者。

当这种急迫的眼神汇聚成一个时代的呼唤。秦献公便应运而生了。

秦献公名嬴师隰,时人都称公子连,接手了这个残破不堪的国家。

当要求兴盛的呼声回绕在整个秦国时,秦献公的心中燃起了熊熊烈火。

在积聚了多年的经验后,秦献公准备在一朝爆发了。

秦献公即位后便找寻着强国的道路。其实,在献公心里,他早已为自己规划好了整个治国安排。

这份规划全然得益于他在魏国的三十年。在秦献公待在魏国的三十年间,正好是魏国强盛壮大的时候。

这点让秦献公有极大的触动,为何使一个新兴的国家却能迅速发展,从而凌驾到其他大国之上?

带着这个问题,秦献公在对魏国进行一番考察的同时,还将其和秦国进行了关于魏国,他看到了一个李悝。

这个李悝在魏文侯的支持下,大胆地在国内进行变法,结果使魏国的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也因而安定。

后来有一个吴起,这个吴起在军制上的大胆突破,完善了魏国的军事制度,也提高了魏军的作战能力。

再后来有一个西门豹。这个西门豹刚到邺城,便“斩杀”了当地的“河伯”,将迷信之风带出邺城,又在邺城大刀阔斧地改革,使一个本已荒芜的地方重新染上了多彩的颜色。

这三位贤臣之所以能帮助魏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其中无外乎一个词——改革。

看来,当历史进入另一个阶段的时候,因循守旧只会阻碍这种过渡,从而使自己落在他国之后。

若要让自己跻身前列,唯一的方法就是创新,而创新就必须改变。

因此,要强国,唯有改革。

这份教训在吴起奔楚之后更加坚定了秦献公的决心。

吴起在魏国功成名就,难免遭人忌妒。当时的魏相公叔座便对吴起忌惮几分,因此时刻想着一些阴谋来陷害吴起。

有一次,公叔痤的一个仆人知道了他的心思,便向他献出了一个陷害吴起的十分歹毒的计策。

公叔痤按着这个计策。

他先来找魏武侯,对魏武侯说吴起这人好名利,而魏国只是一个新兴的小国,只怕吴起在这里待不久。

魏武侯一听,再联系吴起杀妻求将的经历,倒有了几分怀疑,因此便向公叔痤询问该如何应付。

于是公叔痤就对魏武侯说:“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意思是说送一个公主给吴起,如果吴起不接受,就代表他不想留在魏国。魏武侯觉得这个方法不错,便准备照做了。

公叔痤自己娶的就是公主,在见过魏武侯之后,立即将吴起请来自己家赴宴。

在宴会上,公叔痤故意激怒公主,让公主大骂自己,轻贱自己。吴起一看,身为公主的都如此盛气凌人,如果自己也娶了公主,那她不是也会爬到自己头上?

向来看中功名的吴起可不愿让自己戴上一个“妻管严”的外号,毕竟这个外号在古代,可是十分丢脸的。

因此,当改天魏武侯表示自己愿意将公主嫁给吴起时,吴起却委婉地拒绝了。

魏武侯一见吴起拒绝,想起公叔痤那天的警告,便开始对吴起产生了不信任的念头。

再后来,吴起见魏武侯渐渐疏远了自己,才明白自己中了公叔痤的计。

公叔痤此人好争权,擅使阴谋,如果吴起再待在魏国,只怕性命不保。

因此,吴起便不告而辞,离开了魏国,来到了楚国。

当时楚悼王正急于寻找贤臣,忽闻吴起来投,兴奋不已。但是,吴起在魏国多年,对魏国的贡献之大众所皆知,为何魏武侯会舍得抛弃这么一个能臣?

楚悼王对此深感疑虑,因此对于吴起来投奔自己仍持保留态度,最初只让他在宛城当了一个太守。

吴起当了多年的河西太守,治理起宛城来可谓驾轻就熟,不久便将这个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

楚悼王见此,大喜,便坚定了重用吴起的决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