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河西,从今天开始改姓秦了(1 / 2)

秦惠公十一年(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壮志踌躇,多年的养精蓄锐,多年的忍辱负重,到了今天,终可大展身手。

兵力充盈,粮草满仓,五十万大军,这样的阵容怎能不令秦惠公意气风发,他带着大军开往河西重镇——阴晋。

让秦惠公意想不到的是,这一决策竟然成了他终生的耻辱。

河西之地与秦国仅一河之隔,乃是秦国通往中原的门户,其战略性可想而知。

而河西重镇阴晋更是重中之重,秦国要想实现其入主中原的野心,就必须占据阴晋,乃至河西之地。

这其中的原因颇多,在此举三例为证:

首先,战争需要战略物资的供给,河西是通往中原的必经之路。

但是,现实情况不尽如人意,河西一直被魏国占据,唯有搬走这块绊脚石,才能打通这一战略通道。

其次,秦国与中原的商贸往来,也途经河西,而魏国一直在从中赚取渔翁之利,秦国商贸多受盘剥,早有打破这种不利局面想法。

最后,从最基本的自保角度来说,秦国占据河西之地也是必要的。

秦国有黄河之险,崎山、函谷关为屏障,但是,这均需要以河西之地为依托。

所以,没有了河西之地,这一切都成了空谈,暂且不说称霸之事,尚且自保都是上天保佑了。

仅此三点,河西之地,就必须是秦国的囊中之物,但是,夺得这样一个重地绝非易事。

秦国与魏国河西之争久矣,两国此地战事也不曾间断。对于魏国来说,自然也知道河西对于秦国的意义,自然不肯相让。

魏国在多次倾力击退秦国之后,仍旧稳占河西。

这一年是秦惠公登上大位的第十年,这一次,秦惠公将满腔的激情倾注于攻占河西,以五十万兵力与魏争夺这一战略要地。

魏以吴起为将,领五万兵力相抵挡。十比一的比例之下,秦军以绝对优势的兵力似乎胜利在握。

但是,历史就是这样的出人意料又这样的大快人心,魏军竟然以少胜多,最终凯旋,成了赢家。

面临这样的结局,魏人欢呼雀跃之,秦惠公意气消沉,锐气也被杀得全无,大叹一声,满是无奈,得河西之地的愿望只有留给下一代了。

如今,50多年过去了,秦人仍在为祖先遗愿而奋斗,这一时期形势却大变,不同往日了。

商鞅变法之后,一个强大的秦国迅速崛起,到秦惠文王即位,接手的是一个成为众矢之的的强秦。

虽然,秦惠文王因为政治需求车裂了商鞅,但是,商鞅变法不但没有被废除,还被继续延续,深入人心。

而此时的魏国,却是另一番情景。

马陵之战,齐国、魏国交兵,魏国大败,至少十万大军被歼灭,士卒短缺,也没有像吴起这样的良将,可以说是魏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

如此良机,怎能错过?

秦孝公在世时,就曾多次派兵再次进攻河西,得胜而归,俘获了魏国主将公子印、魏错。

秦孝公一世,对魏国的战争屡战屡胜,其中最有成就者当数庞城与商鞅。

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齐国、魏国大战于桂陵,两军打得不可开交。

魏国兵力皆出动,国中守军稀少,庞城趁此时机,东攻魏国。

魏国见后方被秦攻打,两边受敌,却也无法分身,心中直骂秦君是个卑鄙小人。

可惜,历史已经走入了战国,春秋时期的那种中规中矩的君子战争已经过时,兵不厌诈早已经深人人心。

庞城顺利攻入安邑,魏国守军竖起白旗,庞城大胜而归,不仅如此,秦国还招得魏将魏错。

在庞城之后,商鞅在次年领兵再次攻打魏国,捉拿主将公子印,使魏国雪上加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