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报仇的力量26(1 / 2)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秦昭襄王拜魏人范雎为相,开始推行“远交近攻“的新政策。

秦国的巨大政治变动震惊了各国,众人都不知道这个名叫“张禄”的人是何方神圣,也不知道自己国家的命运会在这个人手上发生怎样的改变。

范雎一上台,就开始推行他“远交近攻”的策略。

从公元前266年起,秦国用了六年的时间来打击魏国和韩国,其后就爆发了战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史记.秦本纪》中记载了秦国这六年主要的军事活动:

“昭襄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攻魏,取邢丘、怀;昭襄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64年):攻韩,拔九城;昭襄王四十四年(公元前263年):攻韩,取南阳;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攻韩上党。”

很显然,“远交近攻”的首要目标是魏国和韩国,其中又以魏国首当其冲。

这除了因为距离的原因,或许还有范雎个人的因素在里面。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范雎恩怨分明,是个“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的人。

之前,曾经帮助过他的郑安平和王稽都在他的推荐下做了大官。

但当年在魏国之时,须贾和魏齐不分青红皂白就污蔑他叛国,对他极尽侮辱,差点弄得他丢掉性命,如此深仇大恨,范雎又怎能忘怀?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是因为心底的这份仇恨,范雎才忍辱负重这么多年,终于等到他成为秦相的那一天。

此时的范雎用的还是“张禄”这个假名,可怜的魏国的安鳌王得知秦国来攻,不知自己做错了什么,马上派出使节前往秦国。

魏国大使首先来到了新任宰相“张禄”的府邸,希望秦相能够在昭襄王面前美言几句,放过魏国。

可世上就是有那么多的巧合,魏安鳌王这次派出的使臣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冤枉范雎的小人须贾。

虽说“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但范雎以一种让须贾意料不到的方式出场了,绝对令人忍俊不禁。

须贾自然不知道秦国的丞相“张禄”就是自己当年的门客范雎,于是范雎就将计就计,换上了一套破破烂烂的行头,前去驿馆“拜访”须贾。

风尘仆仆的须贾见到衣衫褴褛的范雎后大吃一惊,虽说当年是他一手将范雎害到将死的境地,但如今见范雎如此潦倒,对其十分同情,还送了范雎一件袍子,并让手下摆上酒菜。

交谈之间,须贾提及他此次来到秦国的目的,就是为了拜见丞相“张禄”,却苦于没有门路。

范雎就趁机告诉他,他到秦国多年,虽然境遇不佳,却与新任客相有些瓜葛,可以为须贾引荐。

须贾听他这么说,自然是喜不自禁,马上就让范雎带他去拜见丞相“张禄”。

但经过多日的奔波,须贾的马车已经坏了,没有豪华的马车,怎么能进丞相府呢?

范雎又一次解了须贾的燃眉之急,说他可以借到马车。

须贾就坐着范雎“借来”的马车进入了范雎的府邸,当然,他对自己将要面对的事情一无所知。

来到丞相府后,范雎找了个机会进入后堂,不久之后便身着华服,在众人的簇拥之下,再次出现在须贾面前。

难以想象须贾见到范雎之后的心情,此时的他只知道不停地向范雎磕头请罪。

此时想请得秦相美言恐怕是不可能了,能保住自己的项上人头才是最重要的。

范雎等了多年,今天终于可以一雪前耻。

他在众人面前将须贾当年所犯的罪行一一列举出来,将他骂了个狗血淋头。

此后,范雎上奏秦昭襄王,改“张禄”之名为“范雎”,开始光明正大地施行自己的复仇计划。

范雎虽然有仇必报,但公是公,私是私,魏国毕竟是自己的故乡,所以他还是为魏国说了几句好话的。

须贾完成了任务,自然对范雎感激涕零。

临行之前,范雎在丞相府大摆筵席,美其名曰为须贾送行。须贾自然不敢怠慢,只得奉命前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