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县丞法正152(2 / 2)

永昌郡郡丞吕昌,在经过长途跋涉后,到达了滇池,得到了益州牧刘璋的召见。

说话间,孟达手下的部曲到了营地的门口。

——

益州郡,滇池县。

位于县丞的法正没有勤勉工作的心思,只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干一份工作拿一份钱,多的活他是一点都不想干,因为他在县丞一职上没有任何的成就感,再者县丞这个职位让他感到羞愧。

后面张鲁不知道吃了什么药,不再逼着进入汉中的流民士子出任天师道的职位,而是给出了汉家官职,可法正对此兴趣缺缺,他从头到尾都没有在张鲁帐下任职的想法,哪怕张鲁开放了汉家官职。

“李休确有实才。”法正赞了一声,对于李休他是有些好感的,这些时日,他多得李休的相助。

孟达点了点头,表示了认可:“李休是个有才干的人,于土木一途颇有天资,也难怪张鲁派遣李休修筑新阳平关,就这段时日,新阳平关的关城已经修筑好了,接下来再在城头打造箭楼,城墙前挖掘壕沟,于关内修筑房屋、营帐,作为大军的居所,另外囤积粮草、修缮战具,新阳平关就算固若金汤了。”

“可恨你我不得南下,不然投身到刘益州帐下,建功立业,岂不美哉。”

“诶。”

“吕卿,有一事请教。”刘璋想起了一件事情,打算向吕昌问个明白。

可家世煊赫如此,世代皆为两千石,父祖皆是一时之英的他,却拿着个铜印黄绶,做着个县丞的小官,简直羞煞先人也,日后无有面目在父祖的灵位前祭拜。

“还未听子敬说明为何今日归来呢?”法正问起了孟达,为什么在不是休浴的日子,回到了勉县,这个孟氏和法氏的驻地。

前面他不愿出仕于张鲁帐下,担任天师道的职位,想南下去往成都,李休就帮他去向阳平关守将治头大祭酒张卫说情,只可惜张卫油盐不进、不通人情,没有应下李休的请求,法正也只好停驻在汉中。

被招进屋内的书吏,小心翼翼的搬走了今日份的文书案牍,他的脚步很轻,动作也很轻,唯恐发出什么声响,打扰到了此刻拿起竹简、看起书来的法正。

法正面对这种情况,没得办法,要吃饭的么。他也只好捏着鼻子在张鲁帐下出仕,为此他找了李休为他说项,李休听到法正欲出仕后十分高兴,拍着胸脯打着包票,一定将法正举荐到一个好的位置上。

等到离放衙还有半个时辰(今一个小时)的时候,法正放下了手中的书籍,慵懒的起身,于屋内换上了一席便装,将郡丞的服饰留下,嘱咐了一声书吏有事通晓他后,法正提前放衙,驾着马车向着法氏所在的居所行去。

说到这里,吕昌慎重的补上一句:“永昌郡的户口中虽然颇杂夷人,以壮声势,但要说有近乎两百万口,也是决计没有的,应是永昌当时的郡守,为了官面上好看,胡吹了一通。”

“孝直,依你的才干,不去做参军可惜了,一县丞岂是待贤之所。”听着法正鞭策入理的分析,孟达深表同意,赞扬了一句,而后他感慨了起来。

但在张鲁手下,不去崇信天师道的话,是没有多少进步机会的,其次听法正所言,张鲁早晚必败于他人,跟着张鲁,前途是晦涩不明的,万一张鲁哪天造逆,引来朝廷征伐,只怕还要牵连到他。

法正深深的长叹一声后,唤来书吏,将今日份应需处理的文书案牍拿走,至于已经完成的明后日的文书案牍,他自然不会拿出,以防勉县县长见他能干,递来更多的文书案牍交于他处理。

“这新阳平关一建好,从成都想进入汉中,只怕是难上加难,有若登天。”参与了修筑新阳平关的孟达感慨了一声,本来阳平关就易守难攻,现下加上在阳平关一侧走马岭上修筑的新阳平关,汉中是固若金汤了。

“我可是听闻了,刘益州出任州牧不出月余,巴郡有荆州别驾煽风点火,合谋巴郡大族作乱,刘益州引兵征讨,不出旬月讨平,如今南中叟夷谋逆,更有南中大族为乱,刘益州又是亲往征讨,可见刘益州文韬武略,于西南无二。再者我听闻刘益州亲贤任士,不问出身,只要有才干,就拔擢到州牧府或是地方任职。”

书吏的这番小心的行为不是没有由来的,他面前这位新上任的县丞法正,据说是军司马李休推荐的,人家上面有人,再者法正的脾气也不是甚好,在法正面前小有违逆,便落得个仗责的下场,这就不得不让这位没有背景的书吏陪着小心伺候。

法正嗤笑了一声,只是这一声嗤笑不是对着孟达,而是嗤笑张鲁:“子敬,从汉中进入巴蜀,无非两条路,一条是从阳平关南下往成都的金牛道,一条是从南郑南下往巴地的米仓道,这两条道路对比而言,金牛道道路平坦、宽广易行军,米仓道艰难险阻,需翻越米仓山进军,其次米仓道没有于山崖间大规模修辟栈道。”

将满腔的怀才不遇、忧愤羞愧按捺下,法正细细的看起了书来,一边充实着自家的学识,一边转移自家当下境遇带来的苦楚。

但李休也没有办法,他向法正详细的说明了缘故,本来他打算举荐法正到郡中任职或是出任一方县长,不过治头大祭酒张卫从中作梗,说什么如今流离到汉中的名士尚且不得一县长,更何况名士之孙乎,用勉县县丞的职位打发了李休。

闻言法正大笑了一声,而后平静下来面色,向着孟达询问道:“子敬,你能得空闲回来一趟,想必是新阳平关修筑的快完善了吧。”

吕昌斟酌了一下,老老实实的回禀:“明公,昌虽为郡丞,在永昌无郡守的情况下主持郡务,但终究不是郡守,有些掣肘的地方,所以户口统计这类要事,昌纵有想法,却是难以推行下去。”

“不过依昌这些年对永昌的了解,永昌当有汉人十万余,夷人散落四方,不可计数,但大略有八九十万。”

闻言刘璋默然不语,永昌郡汉夷一比九的比例,让他有些不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