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汉中内忧233(1 / 2)

第229章 汉中内忧

兖州。

“你是说公达(荀攸)离开了襄阳,不知道往何处去了?”

听着从上首位置传来的音调醇厚的问询声,以及闻着屋内浓郁的熏香味,于下首位置拱手束身的信使立即回禀了一句:“是的,小人这次往公达先生先前寓居的襄阳蒯氏府邸走了一趟,从蒯氏门房的口中得知公达先生已经离开了襄阳,并言公达离开前说是要云游四方,却是不知往哪里去了。”

“也罢。”荀彧语气里透露着失望,而后他温言慰问了一句风尘仆仆的信使:“你且先下去,这几日好生将养一番。”

“诺。”信使拱手应下,接着倒退几步后反身走出了房间。

见着信使离去,荀彧摇了摇头,脸上写满了失落,荀攸荀公达是他的侄儿,但是比他年长六岁,荀攸不仅才智过人,谋略超众,而且品性忠厚谦让,受时人敬重,因此他很是希望荀攸来到兖州,和他一起共谋大事。

荀彧本想着这趟派遣信使,递去书信给荀攸,劝说原是出任蜀郡太守、但由于道路不通停留在襄阳的荀攸和他一起投身曹操帐下任事,乃是水到渠成之事。毕竟一来往益州的道路不通,荀攸去不了益州担任蜀郡太守,二来襄阳的刘表为人庸庸,唯知坐保江汉,无有大志,以荀攸的性情和志向,定然不会在刘表帐下任事。

可令荀彧失落的是,荀攸竟然离开了襄阳,云游四方去了,这一时半会只怕是找不到荀攸,得等荀攸找好了落脚点,发书信给他,他才能知晓荀攸的去处。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荀彧念叨了一句庄周的名言后,将荀攸抛到脑后,思考起了眼前的事情来。

去年因为曹操杀了九江名士边让,惹得兖州士人皆是惶恐不安,趁着曹操征讨徐州陶谦、为父报仇的时候,张邈、陈宫等人迎纳并州之狼吕布进了兖州,搅出了好一场狂风暴雨。

而到了今年,一勇之夫的吕布多次被曹操击败,逃亡徐州投靠了现在的徐州牧刘备,兖州重新回到了曹操手中,可经过一年多来的战争,兖州士民、仓禀等等皆是大为损耗,需要好好治理一番,方才能恢复元气。

眼下的荀彧就面临着治理的难题,劝课农桑,积谷屯粮这是不必说的,而考虑到兖州地势通达,四面向敌,故而勤修武备,组织军民操练亦是不能松懈的,所需要料理的事情不是一般的多。

可现在有一件事却是荀彧最为关注的,那就是天子的动向,他从身侧装饰精美的漆盒里拿出一封诏令,一封天子下发的诏令。

荀彧将诏令小心的放置到案几上,又是细细的阅览了一遍诏令的内容,诏令上天子刘协所言,乃是他不日就要东归雒阳,而长安到雒阳的道路由于董卓的残害,几无人烟,所以刘协需要各路关东诸侯前来勤王。

以天子之尊,请求于诸州牧、郡守,这般不堪的局面,让荀彧心情低落,眉心皱起。

——

沔阳。

今日的张鲁没有待在军营中,他趁着日头不是十分毒辣,加上有微风吹拂,气候爽利,在亲卫杨昂的护送下,驾着车马向着沔水的江岸行去,打算观赏潺潺江水,疏解一下近来不宁的心绪。

出了军营的张鲁车驾走上了大道,道路两旁的田垄中,或是俯腰用农具翻动田间泥土、或是埋首清理田间杂草的黔首们见到了张鲁的旗帜,知晓了乃是天师道的师君到了近前,百姓们皆是面露喜色,纷纷丢下手下的农具,来到了道路两旁向着张鲁的车驾跪拜叩首起来:“师君万寿!!!”

“师君万寿!!!”

汉中的黔首们向着张鲁发出祝福的言辞,并不是因为畏惧张鲁的权势所以他们才有这样的举动,恰恰相反,汉中的黔首们是真心诚意的向张鲁发去贺词。

这里是有缘由的,天下大乱,宇内纷争不休,四海之内流血漂橹,而汉中在张鲁这位师君的掌控下,稍稍安定一些,一来没有大的灾祸,没有流血不宁,二来张鲁治政简约,施恩惠于百姓,三来张鲁身为天师道的师君,是众多信仰天师道的汉中百姓崇仰的人。因此张鲁甚得汉中百姓之心,百姓往往见到张鲁的旗帜,就俯首叩拜,虔诚致敬。

坐在马车上的张鲁听到了百姓虔诚热烈、不似作伪的呼声,他的脸上露出了微笑,并且伸出手来呼应百姓。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张鲁在心底感慨了一句,他以天师道教法治理汉中,在政治上不置长吏,以祭酒管理地方政务。在教化上,教民诚信不欺诈,令病人自首其过。在刑法上,对犯法者宽宥三次,如果再犯,然后才加惩处,若为小过,则当修道路百步以赎罪。

张鲁所推行的治理方针,是道家一贯推崇的无为而治的理想。这种治理方式轻便简约,不需要太多的官吏,而官吏少了,则不需要收刮民间太多的赋税,百姓上缴的赋税少了,则民心自然如同流水一般涌向天师道,涌向他这位天师道的领袖。 “师君,民心在我天师道也。”骑马伴随在张鲁车驾一旁的亲卫杨昂,向着张鲁恭维了一句,其实也算不上恭维,这是明明白白的事实。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