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中华楹联四千年的发展脉络(1 / 2)

开篇词:

古韵悠悠,楹联生辉,四秩传芳。自甲骨初现,对称之美,窗花装点,皇阙堂皇。诗经载道,对仗精妙,古韵悠悠韵味长。寻脉络,自上古时代,直至盛唐。汉代骈文盛放,文士挥毫,锦绣华章。孔北海句,千秋传颂,滕王阁序,永载辉煌。海外东瀛,亦崇此艺,楹联魅力跨重洋。新春至,门联添喜气,岁月绵长。宋韵元声接续,楹联艺术,更上层楼。名胜题署,风华绝代,婚丧喜庆,皆见风流。明代定名,对联雅称,杨慎考据传千秋。新时代,联律通则定,再谱新章。

在广袤的天地间,对称之美无所不在,渗透于万物之中。从自然界的生长法则到人类的文艺创作,处处都流淌着对称的和谐旋律。当我们在追溯历史长河,回望几千余年前的上古时代,我们可以发现甲骨文的笔画与构图中已然展现出对称的美感和规律。古人巧妙地运用对称来装点窗花,增添喜庆之气;又以对称来构建皇宫,展现皇家威严。这些都充分展现了对称所带来的和谐之美。而这种对对称之美的描绘,与对联艺术的韵味相得益彰,共同诠释了人类对美的追求与创造。

《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经典佳句,凭借其精致的对仗与和谐的音韵,无疑成为了对称艺术的古典范例。在四书五经等浩如烟海的古典文献中,那些精妙的对偶句式,实则为对联艺术的原始胚胎。

转眼至汉代,骈俪文体盛行,对偶艺术在这一时期更是攀登至巅峰。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诸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等名句,宛如点缀在文学殿堂中的璀璨明珠,其光彩夺目,令人赞叹不已。这些名句虽未明确冠以对联之名,却已深含对联之实质。

追溯至东汉末年,我们可以在《后汉书》中寻得孔北海的传世名句:“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这句诗即便以现代的标准来审视,也无疑是一副极为规范的对联。尽管在那个时代,它并未被冠以“对联”之名,但其对仗之工整、意蕴之深远,早已彰显出对联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唐朝时期,诗词对仗的艺术魅力逐渐远播海外。东瀛日本的僧侣空海,在其名著《文镜秘府论》中,对诗歌对仗的规则与法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现行的《联律通则》亦采纳了其中的诸多内容,这足以彰显对联艺术跨越国界的深远影响。

“看山山已峻,望水水仍清。听蝉蝉响急,思乡乡别情。”唐代无名氏的《联绵对诗》组诗,每一首都堪称对偶句的典范之作。这组诗不仅丰富了唐诗的艺术风貌,展现出对称美学的独特魅力,更为后世的对联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灵感源泉。从山川的描绘到蝉鸣的传达,再到思乡的深情,每一句都精妙绝伦,对称而和谐,令人赞叹不已。

回溯至五代十国时期的那个新春佳节,后蜀国君孟昶在桃木符板上挥洒才情,墨香四溢中写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吉祥词句。这一富有创意的举动,被历史铭记,成为今日可追溯的最早春节门联之典范。时至今日,人们尊其为我国“春联”之鼻祖。

历代风景名胜门上的题署,为对联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后蜀时期,兵部尚书王廷珪陪同孟昶皇帝游览浣花溪时,他挥毫泼墨,写下了“十字水中分岛屿,数重花外见楼台”的绝妙对句。这一对联以其生动的描绘和深远的意境,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一幅风景名胜题署,展现了对联艺术与自然美景的完美结合。

自宋代以降,对联这一艺术形式逐渐从门联拓展至楹(即堂柱)联等诸多形式,其应用范围亦日益广泛。无论是婚丧嫁娶的人生大事,还是节日庆典的欢乐时刻;无论是山川名胜的自然景观,还是官舍民宅的人文空间;乃至亭台楼阁的精巧建筑,皆可见一副副精妙绝伦的楹联点缀其间。这些楹联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各种场合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成为点睛之笔,烘托出恰如其分的氛围。

宋代王安石的《元日》诗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描绘,便生动地展现了当时民间换桃符迎新年的风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