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百二秦关终属楚,三千越甲可吞吴(1 / 2)

副标题: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诗翁话联】

开篇词:

月皎如练,茶肆话联。有志者强,破釜沉舟秦关破。卧薪尝胆,越甲吞吴志未休。古今轮回,精神犹在。遥想金声当年,挥毫书华章。楚土终定,越甲雄心刻史长。志勇中华,英雄气壮。览联心澎湃,豪情冲霄汉。典故融联,智慧传。愿与君共赏,诗海联章。

月光如练,静静洒落在老舍茶馆的角落,联痴墨韵此刻正沉浸在诗翁讲述的对联故事之中,听得他心潮澎湃。

上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下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墨韵反复吟咏,心中仿佛燃起一团熊熊烈火。这副对联如同神秘之门的钥匙,悄然开启了他内心深处对文化与对历史的遐想。他闭上双眼,只觉一阵眩晕袭来,仿佛被卷入了一个时空旋涡。

当他再次睁开眼睛时,自己已置身于一个陌生的时空。古街上,人来人往,身着古朴服饰的行人谈笑风生,举手投足间流露出一种古朴庄重的气质。他四处张望,只见一家店铺前悬挂着一块牌匾,上书“金声书斋”四个大字。

墨韵心中一动,难道自己穿越时空来到了这副对联的作者金声所在的时代?金声是明末抗清义军首领,他的事迹和文采都备受人们称颂。他怀着激动不已的心情,步入了书斋。

只见一位中年文士端坐于案前,挥毫泼墨,笔走龙蛇。墨韵上前施礼,恭敬道:“在下墨韵,久仰先生大名,特来请教。”

金声抬头一看,见是一位气宇轩昂的士子,便放下手中之笔,微笑道:“原来是墨韵兄,幸会幸会。有何事相询,但说无妨。”

墨韵肃然起敬,道:“先生所撰那副对联,堪称千古绝唱。在下不解的是,这‘破釜沉舟’与‘卧薪尝胆’二典,如何能与‘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如此契合?”

金声抚须而笑,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道:“墨韵兄问得好。这‘破釜沉舟’与‘卧薪尝胆’,皆是历史上著名的典故。项羽破釜沉舟,决心已定,终破秦关;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终灭吴国。此二典皆体现了坚定信念、持之以恒的精神。”

他顿了一顿,继续道:“‘百二秦关’形容的是关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破釜沉舟’则表达了项羽背水一战、不留退路的决心。两者相结合,正体现了有志者面对艰难困苦,仍能坚定信念,最终达成目标的坚韧不拔。”

“至于‘三千越甲可吞吴’,则是说越王勾践在遭受失败后,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三千越甲大败吴国。这里强调的是苦心经营、不懈努力的精神,与‘苦心人天不负’相互呼应,彰显了天道酬勤、付出终有回报的真理。”

墨韵听后,恍然大悟,赞叹道:“先生所言极是,这副对联不仅语言优美、意义深远,而且平仄工整、对仗精妙,实乃中华对联之经典。”

金声点头微笑,道:“墨韵兄谬赞了。这副对联虽为我所作,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却非我一人所能道尽。它乃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智慧与精神的结晶,值得我们共同传承与发扬。”

二人相谈甚欢,不觉已至夜深。墨韵辞别金声,走出书斋。只见街上行人稀少,月光如水洒满大地。他心中感慨万分,暗道:“今日得遇金声先生,实乃幸事。这副对联,我将铭记于心,作为自己前行的座右铭。”

墨韵被这副对联所蕴含的深意深深吸引,它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个人意志的坚韧,同时又仿佛勾勒出中华民族的精神轮廓,这份深邃的共鸣在他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促使他决定与诗翁一道,共同撰写完成这部《今古名联轶事赏析》。

【墨韵悟联】

每次听完诗翁的讲述对联故事,墨韵都倍加珍视。夜深人静时,无论身处何地,他都会沏上一壶茶,点亮一盏灯,再次回味对联的奥妙,深究其章法与技巧,不断从中汲取智慧,激发创作灵感。这一习惯已逐渐融入他的日常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联原句:

上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下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