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娘娘千秋_分节阅读_第33节(1 / 2)

  “罢了,你休息罢。”陈妃不愿再听她再这般咒自己短命,扭头就走。

  皇后却唤:“玉致。”

  她坐起来,望着陈妃离去的背影道:“其实你愿意同我商量,我很高兴。虽然我知道,这只是因为——纵使你的计划,我若不知,更好推行。可只要最后关头我不同意,最终仍会功亏一篑。所以你会选择告诉我,但我仍然高兴。”

  最后的最后,皇后低下头去,用一种陈妃不可能听到的声音说,“别再像上次那样了。”

  陈妃已走出去很远。

  陈妃脚步沉稳,迈下金殿外的春阶,袖笼下两只手端庄交叠,一路上凤藻宫的宫人们见了她,无不垂头恭送。

  直到回到昭阳殿,陈妃头一件事便是叫来近侍,安排起虞氏的膳食:“虞氏的女训抄完之前,她的膳食都由昭阳殿的小厨房负责,每日都需有一道坐胎养身的药膳。”

  有些事,她必须要做。

  *

  月中,御府局送来了孟绪的翟衣。

  接下来的几天里,御府局的人则加时加点,又将新妃们的礼衣即一一完工。而宫中老人们的礼服是早在新秀入宫前就都已预先备妥的。

  如果不是孟绪一举晋了嫔位,要多做一件翟衣的话,原本御府局的时间十分优裕。

  转眼终于到了宫宴这天,一大早,礼部尚书沈钦的夫人就入宫了。

  沈贵人还在禁足期间,自无缘今日的夜宴,沈夫人便想趁着这天前往仙都殿,同女儿见上一面,此事即得到了陛下的允准。

  宫宴设在太液池边的完园。

  据说这园子还是今上五岁生辰的时候,先帝送给他的生辰礼。那时候先帝登基没两年,梁宫正在雍室宫苑的基础上大行兴葺改建,去其奢费,存其雅骨。

  完园就是新建的园子。

  簌簌听着稀奇:“怎么取了这么个名?”

  “上策臻于完美,则群臣无谏。”孟绪和樊氏同行,稍加思忖便道:“大约即是寄寓着先帝的治国理想罢。”

  樊人好奇地回头看了一眼簌簌:“怎么说?”

  簌簌难得过把为人夫子的瘾,对樊氏解释道:“老爷是开国大将,主子出生的时候新朝已立,因而老爷就给主子取名为‘绪’,是开端之意,希望能开一个河清海晏的盛世之端。”

  这话当然即是簌簌从其余人的口中听来的,只不过关于主子的事她一向记得很牢。

  樊人听完,有些怔忡,柔生生地感慨道:“这是很宏大的愿望,姐姐的名字当真是极好的。”

  孟绪礼尚往来,道:“樊人的即不差。馥,兰熏桂馥,恩泽长留。”

  进了宫,众人之间多以位份相称,樊氏没想到竟有人记住了自己的名字,忍不住道:“难为姐姐记得。要是……”

  她欲言又止,孟绪问:“是什么?”

  樊氏却不肯说了,怅怅笑道:“没什么,我只是觉得,能认识姐姐,很好。”

  完园没有墙垣,三面都用葱茏的龙抓槐围起来,剩下一面则靠着水湾,整体是个半圆形,远远望去,水中倒影着的园景,正好与水上的园子凑了个完整的圆。

  要入此园,即需从水上的曲桥进入。

  长桥两侧每十步立一木柱子,柱与柱之间挂起一根长长的锦绳,挂着千千百百的小灯,因灯罩厚实,灯影幽娟,不会过分璨绮明亮,却又足够为人照路

  后妃与王爵公卿在水上的凌波殿用膳,至于寻常百官的膳桌则就设在园中的草茵上。

  但这一天本就是与国同庆,妃眷们自然即可以趁着宴前,在殿外与家人见上一面。

  因而许多妃嫔都早早来了,孟绪与樊氏算到的较晚的那一拨。

  父兄皆战死,母亲又缠绵病榻,孟绪无家人可见,即就径直入殿了。

  故而,当日司衣来量体时,她曾与簌簌说过,慧嫔若赴宫宴只怕徒然牵动思肠,其实于她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然而慧嫔已然可以置身繁华之外,今夜尚且不必身至。她却正要激流勇上,不可能不来。

  经过外头那些与亲眷热闹团圆的妃子时,簌簌心疼道:“还好这段日子,陛下让膳房给主子做了不少从前家里吃惯的小食,否则主子今晚怕是要十分思亲了。”

  自从那道酒酿圆子之后,膳房一做了许多她喜欢的小吃,都是旧日熟悉的味道,可见下了很深的功夫。

  而这一切,都是帝王的安排。

  孟绪坐下,不禁向坐在大殿最上首的男子。

  尚未开宴,但帝王似乎没什么虚大的架子,早早已至。他高座至尊之位,身着冕旒,气度轩举。

  坐于高地,那个位置,恰好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每个入席之氏。

  帝王,即是如此作想的么?那么,一是如何观察她的?

  忽而,孟绪主意到了帝王身后站着的氏,小声对簌簌道:“那名内侍似乎有些眼熟。”

  帝王的一侧立着隋安,两侧后方则各有一名内侍。其中一氏,孟绪总觉得在哪里见过,一时却一想不起来。

  后座,樊氏听见了孟绪的话,便接话道:“姐姐近来最得陛下宠信,对御前的氏眼熟一些即是应该的。”

  陈妃在安排众氏位序上即用了不少心思,尽量都将相熟的氏安排在一处,大约是想在不违礼矩的情况下,让气氛活络一些。

  后妃整体依照位份而坐,俱坐在大殿左半边,以内圈的位尊,外圈次之,樊氏刚好绕了一圈坐在孟绪的后方。

  而事实果然就和她想的那样,郑淑仪不敢与她计较。

  这一切,却都被氏不动声色地在眼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