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清醒之人(一)(1 / 2)

曹唯好像做了一个很长的梦。在梦中有许多许多朴素的人,他们大多身着粗布麻衣,脸上永远带着质朴的笑容。

尤其喜欢对曹唯笑,在梦里所有人对曹唯都非常好。不过,既然是梦总归会有醒的一天……

常均,小名多福。全因其出生于春分时节而得名。所谓春分春分,日夜均分。取中正平和,阴阳相安之意。故而其父常又将“均”作为常均的名字。

常均的父亲是一个颇有文化的的人,用村中人的话来说常均的父亲常又是一名识字的先生。

在战乱将平,天下初定的现如今,识字的读书人是很金贵的。

毕竟读书人的数量本就稀少,只有一些名门望族才有资格读书。再加之连年的战乱,让本就数量稀少的读书人变得更加稀少了。

毕竟那些拿着武器的兵亦或是匪可不会管你是不是读书人,他们只知道大家族总会比百姓有钱。

当兵匪快到辽安城的时候,常又所在的常府便遣散众多家丁,只带着几名无处可去的老仆跟着辽安城的众人逃命去了。

钱财是不必带的。一来,带着诸多钱财逃亡不便,再者可以拖延兵匪的时间,二来,在流亡的路上一张面饼可比一张金饼金贵。

常又一家在流亡的途中与族里其他人走散。便随着人流一直南下,到了一处颇为偏远的地方。

常又见此地东临洋海,若在此处落户吃食定然是不缺的。于是便跟流民之中几个有些声望的人一起商量决定在此地暂居落户。

此后陆续又来了些流民到此处。

这世上本没有村镇城池,有了人安居落户,便就有了村镇。

由于村中只有一个会读书识字的先生,村里人便让常又为村子取个名。常又想了想,在村口木牌上写下“浦安村”三字。

至此浦安村这个沿海的小村子便就诞生了。

世间的王朝更替总会伴随着战争与灾难,而战争与灾难定然不是无止境的,总会有结束的那一天。

宇朝末年,天下十三位诸侯王相继起兵谋反,逐鹿天下。

其中汉王异军突起,一口气扫平了其他藩王和宇朝残部。夺取了天下,立新国,国号“启”。同年被设立为天启元年。

天启二年,启国,黎镇,浦安村。浦安村建村以来已经四年有余了。而常又的儿子常均也已经十三岁了。

常均是一个苦命的倒霉人,也是一个命好的幸运人。常均本该过纨绔的富家生活,可他年仅五岁之时,辽安城便遭了兵灾,至此开始了在父亲或是母亲的怀中流亡的生活,幸运的是常均很好的活了下来,流亡途中孩子的营养总是无法保证的,可如今十三岁的常均身体很健壮,性格也很活泼。

常又很受村里人喜欢,盖因常又与村里人听说的读书人不同,起初村里人以为的读书人都是拿笔或是扇子,喜欢吟诗作赋,对不识字的人不屑一顾的。

但常又不会这样,他会像村里农户一样下地耕种,出海捕鱼,也会像村中的糙汉子们一样张嘴骂娘。

待人做事中正平和,而且在启国立国之前,也就是村子刚刚建立的时候,村中大小事的操办都有常又的影子,一些村里的规矩也都是常又设立的。

因此常又在村中很受尊重,村中被置办的越来越好了,常又也开始教一些村里的小孩子们读书写字,当然这是在不耽误农忙的情况下。

也许是安屋及乌,还也许是常均自幼便很聪明的原因。常又的儿子常均也很受村里人喜欢。

常均自幼便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孩子,用其父亲的话来说他就是一个妖孽。凭借这份天赋上学宫绰绰有余了,只是说到“学宫”父亲便闭口不谈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自从常均记事起他便会莫名其妙的知道很多东西,学什么都比同龄人快很多。

对于常均自己来说,这种莫名就会懂得很多东西的情况,起初常均是欢喜的,这会显得他像父亲一样有文化,受人尊重。

只是这种情况随着常均年龄的增长懂得的越来越多,他就越不安。于是他开始了刻意藏拙,尽管如此在其他人看来,这是常均懂事,懂得谦虚的表现。

万事万物,都逃不过一个因果。不管什么事都不会有永远的疑惑。

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每每疑惑到来之际,事情的真相便也会如期而至。

困扰着常均近八年的疑惑,在他十三岁时得到了解决。

腥咸的气息脱离大海,化进风里,钻入常均的鼻息之中。

“什么味道?好奇怪啊!”常均的脑中响起一道声音。

曹唯是被奇怪的味道熏醒的,入眼便是金黄色的沙滩和蔚蓝色的大海,海边的码头边有三三两两的渔船停靠。

“这是哪?”曹唯想伸手揉揉脑袋,可是他惊恐的发现,他的手根本不听他指挥,准确的来说身体的一切都不听他指挥。还没等曹唯搞清楚状况,曹唯便听到一个孩童悦耳的声音。

“这是洋海的味道,这里是浦安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