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南美双雄的铁轨(一)14(2 / 2)

这条10公里的铁路,成为12000公里长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西部铁路的开端,这条铁路被政府接管后,继续延长,1866年,铁路延伸到首都160公里外的奇维尔科伊,支线也很快建了起来。

这条铁路开始修建后,阿根廷政府才发现,这玩意儿太费钱了,于是,寻求外资,而且开出了诱人的条件。

1862年6月,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南方铁路公司成立,负责人是英国的大承包商塞穆尔·皮托爵士,资金来源英国巴林银行,阿根廷政府承诺保证每年获得投资总额7%的收益,加上免税权。这条铁路连接首都与查斯科穆斯,全长120公里,在当地公司的帮助下,以惊人的速度铺设轨道,1865年就开通运营,建设用时仅仅21个月,而且铁路很快盈利,乘客数量每年超过50万人,公司给投资人的分红高达8%。

在这个示范的激励下,另一家铁路公司也诞生。

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北方铁路公司被美国人威廉·惠尔赖特拿到,不过,资金却来自英国。惠尔赖特曾在智利修建了第一条铁路,在阿根廷,他修建一条铁路,连接罗萨里奥和科尔多瓦,全长400公里,罗萨里奥是港口城市,科尔多瓦是阿根廷第二大城市,其大豆、玉米产量居阿根廷第一。这条铁路于1870年开通,为开发潘帕斯草原立下了汗马功劳。

随后,由于各省军阀叛乱、巴拉圭战争、经济衰退等影响,阿根廷政府无力为新建铁路提供更大支持,截至1880年,阿根廷境内仅建成了2200公里铁路。

1880年,罗卡就任阿根廷总统,他把布宜诺斯艾利斯市收归联邦直辖,武力征服土著人居住地,统一了法定货币,开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统一。

为了给移民政策配套,阿根廷的铁路建设进入快车道。

政府承诺,每年末向铁路公司支付补偿款,保证企业每年获得资本投入的7%利润,而且时间长达20年甚至40年。铁路公司的利润超过7%后,才向政府归还补偿款,这项铁路公司最低收入保证的政策。

在此得力的政策下,阿根廷又诞生了一家铁路公司。

这家铁路公司为布宜诺斯艾利斯太平洋公司,公司在1888年建成了第一条铁路,最终建成了5000公里的铁路,不过,就像美国的很多公路一样,虽然都以“太平洋”作为自己的名称,但是,根本没有靠近太平洋的任何地方。

1886年至1890年,阿根廷铁路里程爆发式增长,议会曾在一天以内批准了33个铁路项目。

有了铁路的保证,外国移民开始大量涌入,并随铁路向内陆延伸而在沿线定居点扎下根来。铁路给经济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畜牧农产品暴增,加上谷物、糖和葡萄酒为基础的经济繁荣,反过来又刺激了铁路的发展;冷藏船出现后,牛肉产业也兴旺起来,牛肉可以在良好的条件下抵达欧洲,从而卖个高价钱,这也推动了铁路的繁荣。

繁荣的背后,就是混乱,加上政府没有部门对此进行规划,阿根廷铁路逐渐失去了秩序。

1886年,法雷尔总统上台,开始实施新的铁路政策,国家和各省与所属铁路脱离,将所有权转售私人。阿根廷国有铁路仅只连接边远与落后地区。直到1907年9月30日,政府颁布法案,将国内22000公里的铁路网置于统一的法规约束之下,厘清了政府在管理铁路上的权力,法案重点包括:明确了政府干预铁路运价制定的权力;取消了最低收益保证制度;规定铁路企业享有在40年以内免于缴纳建设物资关税的权益;规定铁路企业须将年收入的3%向中央政府缴税,用于建设和维护通往各地火车站和港口的铁路。

一般情况,一个国家的铁路应该是网状,连接各个大城市,而阿根廷铁路几乎是扇状,而且轨距各异。

阿根廷铁路集中在潘帕斯草原,线路交汇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市,这里就成为了阿根廷扇状铁路的中心,潘帕斯草原是农牧业产区,这里的产品是阿根廷出口的经济支柱,外国资本看中这里的发展潜力,竞相铺设运载大的宽轨铁路,通过铁路将货物集中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港装船出口。同样,考虑到成本和盈利,在前景不好的西北铁路和东北铁路,采用了1000毫米和1435毫米的轨距,这样的布局,导致铁路网无法同轨运行,降低了整个国家铁路网的运营效率。

对于阿根廷铁路,应该浓墨重彩的提及一下安第斯山国际铁路。

安第斯山脉是阿根廷与智利的分界线,这山脉在南美洲西岸,贯穿南北,全长890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平均海拔3660米,是亚洲之外最高的山脉,在铁路开通之前,只能依赖骡马穿梭山脉,崇山峻岭,险象环生,加上日夜温差大,来这里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后来,勘测表明,这里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矿区之一,拥有世界最大的地下铜矿,还有丰富的金、银、铁、锡和煤各种矿产资源,开发资源这就有了运输需求。

1851年,前面提到的美国人威廉·惠尔赖特修建一条铁路,铁路位于安第斯山区,连接科皮亚波的铜银矿和卡尔德拉海港,全长80公里,轨距为宽轨。这条铁路通车后很快盈利,他产生了一个想法,修建一条铁路,把位于安第斯山区阿根廷的法马蒂纳矿产带到拉普拉塔地区的港口,并且,这条铁路跨越安第斯山,连接智利与阿根廷,这是第一次有人提出修建跨安第斯铁路。

这条铁路很难,一直都没人敢尝试,另一位叫亨利·梅格斯的美国人试图修建从一条圣地亚哥向东穿越安第斯山脉的铁路,但是,未能成功。

19世纪80年代,一对亲兄弟开始筹划这条铁路。

哥俩儿是英裔智利人,叫做胡安・克拉克和马迪欧・克拉克,父亲是苏格兰人,1827年移居智利,负责修建矿区的铁路,兄弟俩长大后涉及音乐、电报、海运与铁路等行业,赚了大笔钱,还曾经修建了跨安第斯山脉第一条电报系统。

1870年,克拉克兄弟提出一条大铁路:连结智利的太平洋港口瓦尔帕莱索和阿根廷的大西洋港口布宜诺斯艾利斯,跨越安第斯山是最关键的一段,阿根廷侧就起于门多萨,中途经过海拔3250米高的拉斯奎瓦斯山口,在智利侧止于洛斯安第斯,全长250公里。

这项计划相当大胆,工程面临海拔高,坡度陡,弯道急等困难,相比工程艰难,还必须得到两国政府及国会的支持,更要募集到足够的资金。

最初,计划进行不顺利,工程艰巨,加上政治复杂,两国边界不清,让这项工程进展非常缓慢。事虽难做则必成,在克拉克兄弟的努力之下,这条铁路开始有眉目。这条铁路的故事,与其他横贯大陆的工程是相似,资金匮乏、成本超支、技术困难、劳动力短缺都是常见现象,还有一个特别的复杂性:阿根廷和智利都政局动荡。

1874年,两兄弟拿到了铁路建设的批文,没想到这条铁路13年后才开始动工。

1887年,铁路从阿根廷段的终点站门多萨动工,智利段在两年后动工,克拉克兄弟面临着无法避免的资金困难。铁路计划是修建标准轨距、坡度平缓的铁路,这样线路才能更大运量,但是,为了降低工程难度,节省资金,不得不降低标准,最终将标准轨改为米轨,这意味着安第斯山脉两侧都是不同轨距,运行过程中需更换火车。工程开建之后,智利和阿根廷两国又发生革命,导致铁路在1893年完全停止,而且一停就是10年,直接把克拉克兄弟弄破产了,最后,公司重组,成立了一家新的跨安第斯建设公司,铁路才勉强继续。

这条铁路最大的障碍就是山峰(Cumbre)隧道,隧道长约32000米,海拔高度为3200米,当年技术条件有限,大部分只能靠人工挖掘,这种高海拔的长大隧道,工程异常艰难,且因大雪封山,每年有三到四个月不能施工。有个对比的案例,我国成昆铁路是1970年建成的,最难的沙玛拉达隧道海拔也是3200米,长度6400米,在机械化作业的情况下,牺牲了352名烈士,用时17年才完成(当然,很长一段时间是停工的)。

由于是高海拔作业,隧道阿根廷侧的进展极其缓慢,3年仅挖了300米;智利侧由于是矿工挖掘,经验还是比较丰富,进展能够快一倍,但是,高原缺氧无法克服,直到引进了机器之后,进展才真正加快,最终,隧道耗时21年才完成。不过,工程的水准非常高,两支队伍最终几乎完美会合,两边隧道的对准误差仅7厘米。

除了隧道,其他工程也不容易。

铁路阿根廷侧坡度不大,难点是要跨过门多萨河,这里河水湍急凶猛,暴雨之后经常猛涨改道,铁路在32公里内,需要10次越过河流,有一处采用了独创性的方法架桥:在枯水季节建起河堤,将长长的大桥主梁建在河堤上,雨季到来之后,靠大水将河堤冲毁,大桥就独立于河中,这种做法大大减少了土方的挖掘。

此外,铁路由于技术的局限,采用了较多的“之”字形来克服路线的陡峭上坡地段,使得行车里程大大超出了直线距离,这种“之”字铁路,就是詹天佑设计八达岭的“人”字形铁路;所以,这是一条曲折的铁路。特别值得一说的是,由于个别路段非常陡峭,为了能让火车爬上陡坡,有36公里的路段采用了齿轨铁路。

1910年4月,历时36年的跨安第斯山铁路终于完工,并以纪念两国独立百年的名义,盛大举行通车仪式,克拉克兄弟赢得火车之友的美称,很遗憾,铁路导致了克拉克兄弟破产,哥哥胡安・克拉克于1907年过世,未能亲眼见到铁路开通。

阿根廷铁路经过了建设狂潮,在一战前后,铁路里程增长到了33709万公里,成为世界第八、西半球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成为拉美第一的铁路网,且人均铁路公里数超过美国。随着阿根廷的铁路里程的增加,阿根廷耕地面积也增长了3倍,这使阿根廷内陆地区的低成本开发成为可能。

随着资金、技术、人才一起涌入阿根廷,在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阿根廷每年的经济增长率都在6%以上,是当时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阿根廷依靠业已成熟的食品加工技术和罐头工艺,将一望无际、漫山遍野的牛羊送上欧洲人的餐桌,带回巨额外汇。同时,政府奉行自由贸易,通过通过降低贸易壁垒,吸引移民和投资,阿根廷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1913年,阿根廷的GDP是美国的80%,位列全球第三,仅次于当时的头号强国美国和前头号强国英国,人均收入达到了惊人的3797美元,高于法国的3485美元和德国的3648美元。

阿根廷的强盛靠农业和畜牧业,衰败也是农业和畜牧业。

由于阿根廷政府是全面依靠外资,1914年,阿根廷铁路几乎为外资所控制,接近70%成的铁路为英国公司所有,10%为法国控制,自己能控制的铁路只有10%成左右。据此,英国对阿根廷的进出口实行了强有力的控制。为了进口新鲜的牛肉,英国人研制出了冷鲜技术并在阿根廷投资建立冷鲜肉公司,这就在技术方面控制了阿根廷的出口经济。

英国通过投资和贸易的手段控制了阿根廷农牧业的生产与销售,使阿根廷经济边缘化,完全成为英国的附庸。阿根廷经济依然极度依赖畜牧业出口,仍然躺在上面睡大觉。阿根廷政府没有意识到,让阿根廷牛肉得以打开市场的是“铁路”与“冷冻技术”这两项当时的尖端技术,并非牛肉本身。20世纪的世界,是工业化国家主导,建立在农牧业出口基础之上的阿根廷经济,十分脆弱,一旦欧洲对食品的需求下降,将导致整个阿根廷经济的崩溃。

1929年10月29日,美国股市崩盘,大萧条和经济危机席卷世界,欧洲人没有钱买牛肉了,错过工业化的阿根廷好日子也到头了。

随后的60年,阿根廷不是被专制的军人政府所控制,就是被腐败的文人政客所把持,各种时髦的政治理论和五花八门的经济政策各领风骚三五年,再强大的经济体,也架不住这样的折腾,20世纪80年代的债务危机,最终还是让阿根廷到了一个世界“三流”国家,至今,还未翻身。

铁路总里程3.4059万千米,位居拉美国家首位。不过该国铁路部门长期经营不善,连年亏损,加之缺乏投资,许多设备及三分之二的线路老化,大部分路段已停运。当前,政府正在大力推行“铁路复兴”计划,重点修理改建老旧的货运铁路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