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列国混战43(2 / 2)

当齐军好不容易冲破鲁军箭矢打击,攻到《蒙阳》城下后、迅速搭好云梯,士兵开始一个接一个的向上攀爬。

与以往鲁军从侧面用弓箭射击登城齐军士兵不同,城下张弓搭箭的齐军射手,并没有看到鲁军冒头。

当最前面的齐军距离城头只有一人的距离时,鲁军士兵从远处垛口、推下一块石头,石头上的孔洞还固定着一支长戈,这块石头并没有垂直下落,因为有一根长绳绑住了它,绳子的另一端绑在凸起的城墙上,石块像是钟摆一样、贴着城墙左右摆动,不论是石头撞上云梯,还是长戈扫到云梯,连同云梯上的齐军士兵、都被一起扫落到城下,不死也被摔断条腿。

第一批登城的齐军士兵死伤殆尽,鲁军这时突然从各个垛口向下射箭,被刚才一幕惊呆的齐军,又被射杀了一批,剩下的人狼狈的逃了回去。

鲁军士兵抓紧时间,数人合力、把《摆锤》拉上城头,再抬到一绳之远的垛口摆好,等待齐军的的下一次进攻。

孙斌远远看到《摆锤》的威力,一时找不到破解之法,他恼羞成怒的把怒火发泄到章仪和钟况所部,增派齐军,要一鼓作气消灭这支鲁军。

章仪和钟况见势不妙,再次向后逃遁。

这次齐军穷追不舍,齐军有骑兵,章仪和钟况所部被齐军包围了。

李豹和曹冇一路狂奔,天亮后才抵达齐军营寨,齐军以为来的是自家军队,加之对方只有数百骑,齐军后卫根本没把他们当回事儿,任由他们长驱直入。

直到鲁军犹如砍瓜切菜一般的斩杀齐军,齐军才反应过来。

李豹和曹冇并不恋战,数百骑横冲直撞、一直往前冲。

齐军的所有布置都是针对对面鲁军的,对背后杀来的这支人马、只能竞相避让。

李豹和曹冇一路杀到齐军最前沿,踩踏守军、破坏机驽、砍到栅栏……在齐军营垒前、杀开一个缺口。

早就接到羽书的信使和奚蛟,安排了一支劲旅等候在阵前,看到李豹和曹冇杀到,他们马上冲了出来,双方合力、在齐军营垒上撕开一个大口子后,继续往前冲、向齐军防守阵地的纵深发展。

突如其来的打击,让齐军主将摸不着头脑,应对失策、造成齐军更大的混乱。

鲁军在打开齐军阵地突破口后,全军发动进攻,势如破竹的攻入齐军阵地,齐军全面溃败。

正在指挥齐军围歼章仪和钟况所部的孙斌,接到斥候禀报,阻击鲁军的齐军大败,鲁军正在乘胜追击、向《蒙阳》方向快速推进。

孙斌知道彻底失败了,他马上下令全军后撤,他知道被围的肯定就是原来守在山道的那支鲁军,现在倒是不担心被困在山道、无法后撤了。

齐军突然撤退,让仅剩不足千人的章仪和钟况、侥幸不死。

大批鲁军赶到后,一部分进城护卫《鲁王》,大部分继续追击齐军。

但是,鲁军被阻击在那个山道上了,无数的《滚木擂石》,给鲁军造成不小的伤亡。

庆福军占领了那座山头。

章仪和钟况听说后,赶忙过来劝阻鲁军将领、不要急功冒进,赶紧羽书《曹公》,让他率军从山的另一侧进攻山顶,活捉庆福。

为了迷惑庆福,章仪和钟况又借了些兵马,假装从这一侧进攻山顶。

庆福还在幻想自己阻挡住鲁军,齐军能重整兵马、再战鲁军。

孙斌逃到《临邑》,跟《鲁王》田琛一商量,既然鲁军已经进入鲁东地区,齐军也没有做好与鲁国全面开战的准备,粮草补给又都被烧掉了,那就撤军吧、赶紧撤!

齐国大军灰头土脸的撤回《齐国》去了。

等庆福得到斥候禀报,得知齐军已经抛弃他跑了,他想下山逃亡齐国、也成为不可能了,曹沫率军已经到达山下了。

斗志全无的庆福军很快就被聚歼了,庆福也被曹沫斩杀了。

这场《齐国》深度介入的《鲁国》内乱,被彻底平定了。

由此引发的列国征战,却从此开始了。

《韩国》的援兵还没赶到鲁东战场,就急急忙忙的撤回去了,《楚国》突然对淮水以南的、《韩国》的保护国《陈国》、《息国》等发起进攻,意图把淮水中上游以南地区、全部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淮水以南的《陈国》、《息国》等小诸侯国,是《鲁国》与《楚国》之间的战略缓冲区,一旦都被《楚国》吞并,《韩国》将直接面对两个军事强国,这是《韩国》承受不起的巨大战略压力。

楚、韩之间的大战还没有打响,不愿看到《楚国》做大的《秦国》、《韩国》的大哥《汉国》,都给《楚国》发去措辞强硬的国书,声明绝不容忍《楚国》破坏“世界和平”的战争罪行。

《楚国》变法开始不久、并没有做好全面战争的准备,本来就是想趁火打劫,弄些粮食物资、《斗币》、《战银》,回去安慰在“变法”中受损的世族、贵胄,所以在韩军回来之前就撤军了。

可怜淮水南边的小诸侯国,都被《楚国》勒索去无数财货,楚王还把《息国夫人》给劫走了,原本这些小诸侯是因为《韩国》不收保护费、才跟着她的,现在一看《楚国》拳头硬,有些就暗中投靠《楚国》了。

《吴王》差夫听说齐鲁战事后,很是兴奋了几天,想打着“调停”的旗号,在列国中好好露把脸。

可是,差夫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把监国的重任交给哪个儿子,他都有点不放心。

再加上吴子虚一心想先灭了《越国》、再伐楚,认为《楚国》才是《吴国》的心腹大患。

丞相葛烛庸则主张休养生息,坚决反对灭越、伐楚、北上。

还没等君臣三个商量好,那边鲁国已经取胜了。

害的够贱、项雨也跟着紧张了好一段时间。

齐鲁战事一起、《齐国》就顾不上跟《赵国》的秘约了,赵王括决定独自行动,赵军悄悄绕道齐国、向《燕国》纵深发起突击。

赵国大军一头撞上了、准备偷袭《齐国》的燕军,偷袭不成、双方摆开架势战成一团。

原本佯动吸引燕军注意力的庞援,虽然闹的动静挺大、可是兵马有限,《燕国》对他本来不屑一顾,现在庞援率军从侧面发动猛攻,燕军立即一败涂地、全线溃退,《燕王》不得不派出使臣、前往赵军营地议和。

《赵国》本就决心灭燕,所以赵王括故意漫天要价、拖延谈判,借以迷惑《燕国》君臣。

赵军假装四处劫掠《燕国》财货,不显山不漏水的对燕军形成了合围态势,只等北面《大金》骑兵一到,就对《燕国》发起最后的总攻。

《大金》骑兵之所以现在还没到,是因为发现《蒙国》正在集结大军,担心老巢被端。

《吃鸡大汗》知道《大金》与《赵国》的关系,特意遣使与《赵国》、《大金》谈判,声明《蒙国》只是要“惩戒”《大辽》,无意进攻《大金》、也不想干涉燕赵之间的事情。

《燕国》虽然不知道赵王括已经决意灭燕,但是也要给自己争取最有利的谈判形势,《燕国》使臣早就到了《大辽》,双方秘密约定、同时发兵夹攻《大金》。

一场五国三方的混战,就这么暗中酝酿着。

《齐国》败北,让《赵国》彻底解除了后顾之忧,赵王括开始收网了。

赵军开始秘密调兵,《大金》按照约定开始南下,《吃鸡大汗》也突然向《大辽》进军。

直到此时,《燕国》和《大辽》才知道被赵、蒙、金三国算计了,辽对蒙、燕对金赵,都没有一点儿胜算。

燕辽互有使者在对方,双方紧急商议对策,过惯游牧生活的《大辽》国主李天昊,拿出一个出人意料的计策,不争一城一地得失,保存实力最重要。

只要有实力,早晚都能再称王。

《燕王》虽然不太心甘情愿、却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依计行事。

由于《大金》出兵较晚,还没有跟赵军形成对燕军的合围态势,《大金》骑兵距离赵军还有一段距离。

谁也没料到,《燕王》会舍弃城高墙厚的《蓟城》,趁夜率领全军北上,把《大金》骑兵堵在了《喜峰山》外。

《大金》急忙向《赵国》求援,原本计划包围《蓟城》的赵军,匆忙向北追击。

早就陈兵边境的《大辽》骑兵,很快就从背后包围了《大金》骑兵。

燕军负责围堵《大金》军马,《大辽》冲锋陷阵,二打一,《大金》瞬间被灭,战后,李天昊的实力暴增。

随后,李天昊率领辽、燕联军,游荡在辽、金、燕的广阔天地,不与蒙、赵两军接战,《蒙国》和《赵国》害怕直接相遇、两军发生冲突,都不敢过于深入原来《大金》的地盘。

没多久,《蒙国》首先撤军了,因为李天昊南下时,不仅带走了全部牧民和牛羊,连干牛粪都没给蒙军留下。

《赵国》没多久也撤军了,除了拿下《蓟城》以南的一半《燕国》国土,《赵国》此战并没有达成原来的战略目标,从长远看、还有点得不偿失,因为较弱的《燕国》没了,北方却多了一个更强大的敌人。

当两个敌人先后撤军,《大辽》与《燕国》的矛盾就开始逐渐显现、并越来越激烈。

《燕王》还以九大战国之一的身份自居,看不起游牧出身的“北夷”《大辽》,总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对待李天昊。

当《赵国》撤军后,《燕王》不顾《赵国》派廉颇率重兵驻守北疆的事实,逼着李天昊出兵、帮他收复故都《蓟城》。

一来,李天昊的部下都是骑兵,攻城拔寨并不是强项,二来《燕王》手下还有不少兵马、他却不派他们去收复失地。

《燕国》的文臣武将也是天天找事儿,什么住不惯帐篷啦,羊肉太膻啦,牛肉太柴了,厕所太脏了……

《大辽》的官兵都憋着一口气,终于,《燕王》借故刁难《大辽》给他送给养的官吏,这个新上任的年轻人不忿、顶撞了几句,《燕王》命人把他拉出去抽了二十鞭子。

这个年轻人也算《大辽》贵胄,哪里忍得下这口气,当晚率家丁冲进《燕王》大账,一刀结果了《燕王》性命。

李天昊得知后,厚葬了《燕王》,并手刃了那个年轻人、给《燕王》献祭,从而得到《燕王》锦囊、顺利接管了《燕王》的全部势力。

没多久,李天昊定都《沈洋》,国号仍称《燕国》,为了便于区分,《斗战春秋》史称《北燕》。

有人说,那个年轻人是李天昊故意安排的,这个……这个《斗战春秋》史、确实没有记载。

两场大战过后,中原九霸的格局没有变,《赵国》开疆扩土、《齐国》变衰、《燕国》变成更强的《北燕》。。。。。。其他列国也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有的在默默开疆扩土、比如《秦国》,有的在休养生息、比如《韩国》、有的在变法图强、比如《楚国》、《鲁国》,有的在暗中等待机会、比如《蒙国》、《汉国》、《吴国》、《越国》。。。。。。还有无数暗中积蓄力量、等待一鸣惊人的质变,比如:项雨、白发秃王、齐天大圣、络阳熊猫。。。。。。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