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太平盛世危机潜372(2 / 2)

由于大旱,塞北草原迟迟不见绿色,缺乏雨水滋润,野草长的不足一寸,牛羊啃过之后便只剩下地皮了。到盛夏,草场已无草可食,大批牛羊饿死。众贵族心急如焚,他们视牛羊为最贵重的资产,怎忍心看它们活活饿死。

他们发现,垦田里的麦苗涨势不错,便命人割麦喂牛羊。所以,塞北各地,除了朝廷掌控的几十万亩田外,百万亩麦苗早已不复存在,也不可能有任何收获。

颗粒无收已成定局,为何皇帝得到信息却是:这里可收获往年的七成?原因也很简单,众贵族已将拓跋绍喂饱,他自会为他们隐瞒。情势很严峻,大魏有人口近两百万,如此全国范围的大旱,若引发饥荒,那流民的数量可不止几十万,届时会是什么光景?

不过,回报的也有好消息,王洛儿的五原完全没有遭灾,他那两百余万亩麦田不日即可收获。王洛儿到底是种地的行家,他一边垦田一边修水渠,田耕到哪里,水就浇到哪里。逢此大灾,他的五原不仅没有减产,还能实现大丰收。

当然,能有如此收获,是二十余万农夫日夜辛劳换来的,他们每日守在田中,给麦苗浇水、除草,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

王洛儿的五原才是真正的国家柱石,有五原在,全国的饥民就可减少一半。即便如此,齐王还是不放心,他召集众臣府中议事,商讨下一步该怎么走。

有的朝臣提出,直接将元同的调查结果禀明陛下,有的朝臣还准备上奏,请求皇帝治拓跋绍等人的欺君之罪,但都被齐王拦下了。他以为,元同的秘密暗查并非圣上授意,贸然进谏会适得其反。况且,圣上已当众宣布灾情解除,若是再报灾情,定会惹得龙颜大怒。

崔宏倒是提出一个建议,就一个字—“拖”。待出现饥民之时,拓跋绍的谎言便会不攻自破,怒与不怒,圣上都得接受这个现实。但有些事不能拖,赈灾粮必须提前备好,待流民四起时,随即开仓赈灾。赈灾到底需要多少粮,他们还需仔细斟酌,更需查实筹算。

两个年轻才俊,车路头和崔浩,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们结合各地的灾情、可能出现饥民的数量、举国能收获的粮食、现存粮食的数量等信息,仔细进行了推算。

二人反复推算数遍,最后得出结论,至次年秋收前,大魏境内至少需要四百万斛粮食,若再加上麦种,可能需要五百万斛。如此巨大的粮食缺口,让众人不寒而栗,五原怎能有这么多存粮?

国家柱石能否立得住,还需到现场查验,元同准备亲自前往五原。这一次,他还是偷偷出城,只带了墨瞳、车路头和崔浩三人,而将不会骑马的宇文小姐留在府中。

他们日夜兼程,几日便到了五原,那一望无际的金黄看得众人心花怒放,在他们眼中,这金黄的麦穗比黄金还要贵重。

他们在金黄海洋中穿行两日,这才到了五原城。五原侯府就隐藏在城中,若不是位于城中央,众人很难断定这里便是侯爷的府邸。他们扑了个空,五原侯王洛儿此时不在府中,正带人到各地督促麦收事宜。

这是王洛儿的常态,一年中,他只有不到一半的时间在府中,其余时间都呆在田里,春季要督促翻地、播种,夏季要督促提水浇麦,秋季要督促收获,冬季还要组织垦田、修渠。

崔浩不禁感叹:所有的成绩都源于辛苦付出,这国之柱石是用滴滴汗水铸就的。

不能在此干等着,元同让车路头和崔浩兵分两路,到五原各地实地考察,必须弄清楚这里到底能有多少收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