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妙计废国策403(2 / 2)

拓跋珪点了一下头,“独孤部盘踞大魏西北百余年,他们仗着是皇后的母族,实力不断增强,长此以往,必然会对皇权构成威胁。所以,只有牺牲皇后,才能创造机会削弱独孤部。”

“贺兰部、独孤部,代国复国,他们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贺兰部是皇祖母的母族,皇祖母在世时,他们并无反意,皇祖母薨世,他们仍与朝廷相安无事。再说独孤部,因其势力强大,所以父皇才迎娶母后入宫,目的很明了,不过是通过姻亲使独孤部与朝廷绑定。十余年过去了,独孤部虽势力大增,却无不臣之心,这与姻亲不无关系。”

“嗯!确与姻亲有关,但也正是这姻亲,助长了他们的气焰。你可知,你那舅父当众扬言要举兵造反,自立为王。是谁给他如此大的胆子,还不是因你母后是皇后,而他是皇亲。”

“舅父本是鲁莽之人,定是受人蛊惑,才敢口出大逆不道之言。”

“不管是否有人蛊惑,如此狂佞之徒,朕岂能容他。”拓跋珪恶狠狠地说道。

拓跋嗣瞪圆双眼,焦急地问道:“难道父皇已将舅父治罪?”

拓跋珪点点头,“他若不死,如何震慑他人。”

拓跋嗣一脸惊愕,后退数步,“什么?父皇杀了他?”他没想到父亲已狠绝到如此地步,不动声色便将舅父杀掉。虽然他与舅父只见过数面,没有太多感情,但血液中流着亲情,舅父的暴亡不禁让他心生酸楚。

见拓跋嗣眼泪汪汪,拓跋珪不免生出怒意,他认为这是一种软弱的表现。在他看来,身为君王,必然要做到冷酷无情、杀伐决断,而软弱就是无能。

拓跋珪践行着杀伐果决,希望自己的继任者也如此,两个儿子当中,拓跋嗣做不到,而拓跋绍则完全能让他放心。所以,比较而言,拓跋珪更喜欢小儿拓跋绍,无奈拓跋嗣是长子,有长不立幼,这是崔宏等人当年制定的皇位传承制度,怎可轻易更改。

“他罪该当诛,死有余辜。”拓跋珪呵斥道,“不过朕只杀了他一人,并未牵连其家人,这也算是宽容了。他的那些财产,都已分给独孤部其他贵族,至少肥水不落外人田,这不也是宽容吗?”

拓跋嗣见父皇已现怒意,也知父皇为何发怒,此刻他不能再火上浇油,否则会耽误大事。他憋回哽咽,“父皇仁慈,不杀舅父全家。父皇将舅父的财产分给其他贵族,实际上独孤部的实力并未受损。如此看来,舅父暴毙,不过是朝廷少了一个北部大人而已。父皇也只是暂时安抚住他们,但他们自此会人人自危,对朝廷的敌意也会与日俱增。”

“他们怎会有敌意?”

“父皇你想想,舅父是何等身份,他的性命都瞬息不保,焉何其他人。所以,其他贵族会时刻担心步舅父的后尘,立于危墙之下,怎能不求自保?如此情形,对他们而言,最好的自保方法便是结成联盟,与朝廷抗衡。父皇再想想,这么多年来,你处死过多少贵族大人,为何各部族的势力仍然如此庞大?死了一人,他的封地被瓜分,封地还在,不过是换了主人,部族犹存。”

“嗯!”拓跋珪点点头,“事实确实如此啊!若要把他们全部铲除,恐怕大魏会分崩离析。”

“无需铲除,也除不得。中原连年战乱,人口锐减,可谓十室九空。百废待兴之际,国家最缺的便是人口,而各部族人口众多,杀了就太可惜了。所以,他们杀不得,但也要控制其势力扩张,以免尾大不掉。

儿臣以为,可从两个方面着手,即可长久压制部族势力。这第一步是离散诸部,命其分土定居,且与其他民族杂居,不得迁徙。久而久之,各民族必然融合,部族已不复存在,焉何对朝廷构成威胁。

这第二步是继续推行改草为田的国策,同时逼迫贵族大人让出部分封地,分给迁徙而来的流民垦田,也可分给族人,如此一点点蚕食他们的封地。田是朝廷给的,流民们自然会听从朝廷调遣,而不会被贵族们左右。两个策略,双管齐下,强力推行,定会使我大魏日益强盛,少有内乱发生。”

拓跋珪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嗯!此策甚好,甚好!嗣儿,这是你想出来的?”龙颜大悦后,君臣对话瞬间变为父子交流。

拓跋嗣点点头,“儿臣以为,这是一劳永逸之举,不杀人、不流血,在无声中解决了朝廷多年的心头大患。舅父获罪问斩,独孤部可谓群龙无首,此时正是推行部族离散的最佳时机,如果父皇应允,儿臣愿担此差事。”

“嗯!明日早朝,朕便下旨,命你为钦差,负责推行部族离散政策。”

“父皇,儿臣还有一个请求。儿臣在恒山监修悬空阁,数月未见母后,父皇能否开恩,让我见一见母后。”拓跋嗣此次回来正是为了救母后,但他却不知母后被关在何处,甚至不知是死是活,需得见上一面才能安心。

“你母后就在自己的寝宫,安然无恙,你若想见她,这就去吧!”

拓跋嗣听闻,不由得喜出望外,跪地叩首,“谢父皇,谢父皇开恩。”

“去吧,去见见她吧!她此刻最想念的恐怕就是你了。”拓跋珪感到心口阵阵作痛,涌出深深的自责。

拓跋嗣已迫不及待,谢恩后,随即跑出长寿宫,直奔母后的寝宫太和宫。太和宫宫门紧闭,虽然只有两个护卫看守,但上眼一看便知,皇后已被软禁。拓跋嗣来到宫门,却被护卫拦住,随即搬出了圣上的口谕,这才得以进入。

见到儿子,刘皇后不禁潸然泪下,看起来心中确实有不少委屈。自己被软禁,心中怎能没有委屈,但刘皇后以为是自己惹怒了拓跋珪才被软禁,却不知自己将性命不保。见母后还活着,拓跋嗣放下心来,但他只是不停地安慰母后,只字未提“立子杀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