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诟病(1 / 2)

  【内阁的形成非一朝一夕,历经永乐、洪熙、宣德后,随着皇帝对这些大学士的倚重,内阁辅政成了定律。可是,内阁辅政在于辅,终还是不如丞相的。作为皇帝主要咨询的人员,这些大学士们虽然刚开始是和皇帝面对面交谈的,架不住碰上了怠政的皇帝,十天半个月都见不着人怎么办?票拟就此诞生了。】

  【不过,票拟往前追溯,源头还是在朱元璋那儿。废除丞相之制后的朱元璋得找人帮忙处理政务,偏他又不喜欢大权过重的臣子,立大学士,有事就问,也是为了方便。但是如果直接把奏折给他们批复,那不就成了处理奏章了吗?然后,就有人想出了折中之法。也就是票拟。】

  【票拟就是内阁大学士们在小票上写下意见,再将小票贴在奏疏之上,交给皇帝,以备决策以参考。这样一来是不是大大方便了皇帝决策政务?】

  嘶,秦始皇眼睛立刻亮了,这个法子好啊!简直不要太好了!一眼瞥过一旁堆积如山的竹简,秦始皇表示,大秦完全可以套用!

  刘邦眼睛也亮了,“行啊,这老朱家的人脑子挺活络,会给自己省麻烦。”

  收获吕雉一记警醒的目光,无非提醒他悠着点,再懒也别让人知道是吧。

  咳咳咳,刘邦回了吕雉一记放心,他有数的眼神。

  “陛下可效仿此法。”萧何出列,立刻觉得这事完全可以学习,如此一来就能够迅速处理朝事。

  “好,好。”刘邦乐意之极。

  其他各朝也觉得这个法子相当好,能省了皇帝们不少事,必须肯定。

  【宣德帝驾崩,叫门天子继位,彼时才九岁的叫门天子没有处理政务的能力,杨荣、杨士奇、杨溥三位大学士与张太皇太后共辅新君。因太皇太后张氏遵祖宗家法,后妃不得干政。命凡事交内阁议决进呈然后施行。这样一来,三杨在太皇太后张氏的支持下,成为了当时大明皇朝的实际决策者。自此,票拟成为内阁的专职。与之伴生的还有批红。什么是批红呢?】

  【批红即是皇帝对票拟的批示,也就是皇帝认不认可票拟的内容,是许或是不许。与之而来,另一个机构也随之诞生,那就是司礼监。明朝时,基本上批红由司礼监代之,而担任司礼监官的都是宦官。】

  不意外,一个个皇帝们都傻了眼,宦官,宦官啊,这,这不是自己把大权交给宦官吗?

  朱元璋拍案而起喝道:“他们怎么敢!”

  他们指的是谁,无非是一群不孝子孙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