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第105章262(1 / 1)

 诸人讪讪不敢言,最后,还是随侍最久的文太医垂首回道,“且不说殿下宿疾缠身多年,一口心气撑到此刻,已是疲惫不堪。除此外,还有最深的一重痛疾……” “殿下,是心病啊!” 七七噙着一汪泪,忍着不落下,这是她最不想亦是最害怕听到的两个字。她可以传便宫廷国手,悬赏天下名医,可是她去哪里寻来母亲? 魏珣病中呢喃,不甚清晰。七七附耳静听,闻“阿蘅”二字。却也无言,只持勺喂药,安抚道,“那你听话喝药,把药咽下去,才能好好等你的阿蘅回来。” 药,喂不进。 医官便说熬过这个冬日,来年开春殿下便好了。 七七还未懂其语,杜有恪却听得明白,只浑身战栗,赤目望其人,“阿蘅还没回来,你怎么敢?” 天可怜见,开春之前,雪鸽划破由南到北的天空,带来千机阁密信。 七七奔至榻前,泣泪呼道,“爹爹,明铧与明镜又反目之相。你醒来看一看,娘亲、娘亲是不是有望挣脱明镜的掌控了?” 庆宁五年三月,春光正好,病了小半年的魏珣,终于可以下榻。便入宫与女儿辞行,欲回临漳。 “你有你舅父陪着,爹爹很放心。” “那里,离你娘亲近一些。” 七七沉默不语,咬唇点头,眼泪簌簌而下。 魏珣亦默了半晌,终拍着她的手道,“罢了,明年爹爹再回去。总得等你及笄。” 七七唇口咬得更紧些,面上有笑,眸中带泪。 庆宁六年七月初七,是七七生辰,及笄礼亦选在了这日。 天未亮,魏珣便入了宫。正在梳妆的七七吓了一跳,“爹爹可是又失眠了……” 话出口,便也觉得好笑,他要真有什么不适,瞒她都来不及,如何还巴巴赶在眼前。 “我来,给你盘髻。”话是对着七七说的,然魏珣目光扫过七七身侧的茶茶时,不由有些报赧。 茶茶迎向他,不觉已经热泪盈眶,只点头道,“让你父王来,他梳得比嬷嬷好多了。” 别人不知,她却清楚。从永康四年开始,近十年,杜若但凡盘髻,皆由魏珣亲来。初时只是一句玩笑话,却不想他真得学在了手中。 七月底,魏珣启辰回临漳,走前,他本想将蘅芜台前的一株枇杷树和合岁的骸骨一起带走。那年回邺都,刀光剑影间,没能来得及。 然,想了两日,还是留下了。且让她们手足三人在一起,他与阿蘅,互有彼此,便已很好。 他与阿蘅,互有彼此,哪是那么容易的事! 从庆宁四年末至今,已近一年半,除了那封密信,依旧不见第二封,其途漫漫。 城郊官道上,七七十里相送。 她看着自己的父亲,两鬓已经泛白,眉宇间沧桑已现,而一身旧日白袍,虽被腰间玉革固着,却是空荡阔沓的模样。 为伊消得人憔悴! 七七突然便搂住了魏珣,伏在他肩头大哭,“爹爹,您实在太苦了。” 魏珣拍着她背脊,半晌方轻轻推开,笑道,“爹爹有你,苦什么?” 话落下,魏珣便也红了眼眶,他望着自己的女儿,“你娘亲、她才苦……她……” “一个人!” 自杜若都走后,魏珣痛过、病过、念过、甚至恨过,唯独没有哭过,然这三字出口,他在瞬间眼泪纵横。 字字泣血,锥心刺骨。 他的阿蘅啊,又是一个人。 临漳城中,因着那份密信,那一点曙光,魏珣便重新开始安下心来。他告诉自己,在此处,实有意义。 即可为女儿守边关,又可候妻子归来。 而昔日属臣将领大半留在邺都辅佐女帝,唯有茶茶在陪伴了七七数年后,重新随他来了此地。 这一日,魏珣在琅华殿长廊上司鼓,衣摆被扯了一下,顿时腰侧至下摆处线都裂了,连着他腰间挂着的香囊都掉落在地。 在庭中喂鸽子的茶茶看到,不由笑出声来,上前侍奉他。 “这便是你主子的手艺!”魏珣捡起香囊,看着针角都不藏的衣衫,嗔怒道。 茶茶丝毫不惧他,“如此,殿下还巴巴穿了一年又一年。幸得王妃给您多缝了两件,不然您连替换的都没有!” 魏珣却不再说话,他怔怔望着手中那个香囊,仿若看见了什么让他心跳剧烈的东西。香囊上的碧色丝线和流苏,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褪了色。 他凑近细敲,遂又举至阳光下看过,根根白色银亮,柔软绵密,不似丝线,竟如白发。 他颤抖着将那个香囊捂在心口,永康三年,她送他的生辰礼,竟是她白发所绣。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