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第105章261(1 / 1)

 大魏历, 庆宁三年春,魏珣归政于少年女帝,避世蘅芜台。 女帝没有挽留, 只隔三差五私服至信王府探望。 父女二人, 养了个共同的爱好, 司鼓。一面鼓,两副锤子, 一人一把, 按着曲谱奏着。 茶茶侍奉在侧,闻曲音不由掩耳, “实在太不堪入耳了。” 在举国最有权势的两人面前,这话也只有她敢说,偏那两人连个“不”字都不敢反驳。 她, 陪那人最久, 听过最好的鼓乐。 而魏珣,还多了另一个爱好,便是驯养雪鸽。那些专门供给千机阁传递特快消息的鸽子,其实已经足够多。但他总嫌不够, 他每日临南而望, 盼着有一只鸽子能带回他想要的讯息,想着多一只鸽子,便多一份希望。 然而, 时光苒荏, 鸽子腾空而起, 凌空归来,乖顺落在他掌间,除了周身雪白毛羽, 便是空空如也。 空空如也。 魏珣便望着南方的天际,无声无息,良久伫立。 七七多次入府,皆看到此景,终于开口,“爹爹,我们出兵吧!” 魏珣转身看着她,沉默摇头。 “为何?”七七问,“我知道母亲如今代表梁国,我伐梁便是伐母,为天下笑。可是我不在乎,只要母亲能回来,我什么都不怕。” “届时,只要说母亲亡于两军交战中,亦可全了她在梁国的名声,我们就一家团聚了呀。” 魏珣依旧沉默着,并不同意。 “爹爹,我们战得起,尚有十万兵甲横在百里沙漠口,这些年,西林府军也休整够了,近两年又一直在征兵扩建……” “战得起的是大魏,不是我。”魏珣终于开口,“我,战不起。” “爹爹,如此胜算……” 这日,七七的话还没有说完,魏珣便关了蘅芜台的大门,将她赶了出去。后任凭她怎样锤门呼喊,都不得回应。 直到杜有恪出现,将她拖走,亦给她一句,“你父亲,的确战不起。” 七七再闻此语,半晌终于明白过来,然回首那紧闭的殿门,不由掩面而泣。 大军至梁国,再如何突袭,终须时日。而她的母亲在歹人手中,不过方寸之地。若逼的他人狗急跳墙,母亲便首当其冲。 她的父亲,不敢赌这万一的变数。 想来,当年十万大军穿越百里沙漠,后不再前进一步时,她的父亲便已看清此间局势。 除非,母亲自己走出来。否则,他能做的已经到头,除了等待别无他法。 他一生戎马,半世杀伐,翻云覆雨手掌尽天下大权,到头来只此一步,束手无策。 “母亲能走出来吗?” “不知!”杜有恪凄怆摇头,半响却是红了眼眶,“但她一定会拼命努力的。” 当年临漳城危急之时,诸人皆已打算一死,唯她不愿。 生离,相较死别,总是存着希望。 为着渺茫的希望,隔着滚滚江水,她定是拼劲权力,他亦以余生相候。 寒来暑往间,已是庆宁四年。 避在蘅芜台的这两年,魏珣除了敲鼓喂鸽,余下的时间便是阅书练剑,偶尔看一眼七七送来的卷宗,也不愿再多费心力。 哪怕是关于先帝皇后与子嗣的处置,七七没有格杀,只是囚禁于皇家寺庙,安以余生,这样的事只要差不多,魏珣便也不再过问。 他让医官给自己按时切脉看诊,调养身子。 以前,和杜若误会横生,他便想着解了她危急,一死也无妨。后来两人解了误会,相爱相守,他便觉不枉此生,于生死之上亦看淡了。然而到了今日,他却开始格外贪生,他告诉自己,一定要活得长长久久。 因为,他的阿蘅还没回家。 然而,尽管他有心求生,无尽的等待亦消耗着他的心力。 这年,才入秋,他便大病了一场。 那日,一如往常,他坐在蘅芜台的枇杷树下,伸手接住鸽子,将它前后认真翻转着查看了一遍,确定仍旧什么都没有后,便松手任其飞去。 他低头笑了笑,余光扫过滴漏,已是午时二刻,是歇晌的时辰了。 结果起身时,只觉眼前一黑,踉跄间散了意识跌下身去。 起初,医官切脉施针,开方熬药。言其旧疾复发,并无大碍。却不想数日之后,魏珣便陷入了昏迷,而半睡半醒间,便是剧烈地咳着,咳到最后衣襟之上便是斑斑血迹。 七七怒而质问医官,“即是旧疾无碍,如何成这副模样?这些年,爹爹甚重保养,作息有时,你们不是说,他正当盛年,万寿无疆的吗……” 话到最后,已经复了少女孤弱的模样,没了威严,只余泣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