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第104章260(1 / 1)

 永康十六年五月,西林府军短暂的休整后,并原本杜家军,共二十五万,由魏珣传令,分三路进发。一路往西境,一路往东境,镇压蠢蠢欲动的各小部族。剩十万留守京畿,清君侧。 历时一年多,永康十七年秋,西境平,东境定。京畿官员,从丞相章文起,到尚书令凌中胥,再到五品御史,七品按察司,凡是这些年里为魏泷出谋划策对付临漳之地,为千机阁所盯上之人,皆下旨正法,竟连流放充军都没有,皆为一刀斩。 朱雀长街的刑场之上,一年来,赤色不退,血气弥漫。 百姓惶惶间,想起被平定的东西两境,既赞扬信王魏珣武能定乾坤,文能除去奸佞。只是想起当年五国围城之患,依旧对那那女子愤恨不已,尤其她居然害死杜太尉和荣昌大长公主。 魏珣私服从长街过,原来这声音还在。 同年冬至日,西林府军归来。时隔一年,魏珣再入清正殿,向陛下呈献山河社稷图。亦告知如今大魏天下,四海升平,河清海晏。 彼时乃是冬至宫宴,宗亲群臣,山呼万岁。 魏珣坐于天子近侧,笑问,“如此山河万里,陛下满意否?” 魏泷双目赤红,所以,如此江山,你欲何为? 转年,永康十八年,于大魏,注定是要载入史册的一年。 梁国出兵伐魏。 大魏天子诏书,言多年征战,人困马泛,不宜再战,遂不战而降,割南境二十座城池于梁国。 魏国民沸不止。 同年四月,信王奉君令,于澜沧江上向梁国使者献卷宗协议。后率诸臣朝极南处,行君臣大礼,三跪九叩,俯首称臣。 莫说邺都高门,便是诸国权贵间,凡是高位者,哪能看不清此间道理。魏国至今十万兵甲横在梁国都城外,如何需要称臣之举。此辱国之举措,分明是信王摆了那君主一道。 帝王路,洗不去的耻辱。 尤其是梁国摄政的明镜长公主,整个人心惶惶,她何时出兵伐魏了?遂将目光投降那珠帘后王座之上不言不语的女君,不由开始生出一些惧意。 因这二十座馅饼一般的城池,那女君更得人心,隐隐似有挣脱她控制的迹象。 而如今大魏国中,相比信王妃祸国殃民,大魏的子民背地里谈论更多的是那清正殿中的天子,丧权辱国之举。 高门能识清门道,寻常百姓如何想得道此间道理。一如当初那漫天谣言。 “你到底,为了那一介异族女子,作出此等事来!他日又有何面目去见大魏先祖?”烛影晃动间,映出魏泷惨白潮红的脸,去岁中秋之后,他便彻底病了,因魏珣之举,更是缠绵病榻。 “下令割让城池的是皇兄啊。您不是要千古留名吗,他年论史,史书工笔,皆会为您记下这浓墨重彩的一笔。” 只此一招,他帮万里之外的妻子巩固君位,给尽在眼前的手足刻上耻辱烙印。 “至于臣弟——”魏珣立在榻前,面上终于浮起一点真实而嫌恶的神色,“待百年后,我会让后辈子孙将我从宗室卷册上除名。来生来世,生生世世,我都不要再生在皇家。” “怎、怎么可能?”魏泷嘲笑道,“朕死后,你继位,你为帝王,如何除名?” “谁说我要登基为帝?”魏珣从袖中拿出诏书,摊于魏泷面前。 “说到底,这帝王位,瑾瑜有力而无心,兄长有心却无能。故而,你我都不适合座这个位置。” 榻上之人观此书,闻此语,死不瞑目。 魏珣立于榻畔,良久无语,伸手覆其眼。 莫名,有泪滴于手背。无人见。 永康十八年秋,大魏天子驾崩,留诏书,传位于宗室女魏明煦。 大魏举国上下一片哗然,宗室间更是沸声不止。 大魏开国数百年,有女将、女相,却从未出过女帝。执事掌权者皆为男子,即便先帝无有子嗣,但宗亲后辈中,自有少年儿郎,如何能让一介女子上位。 然先帝遗诏在前,魏珣大军在后,便是再有不满,亦只得闷声不语。 同年十月,魏明煦继位,改年号庆宁,封魏珣为摄政王,杜有恪为丞相。 庆宁元年二月,原本镇压下去的东西两境,共十七部族,再度暴/乱。消息传来邺都,魏珣率十万大军出京畿,代帝亲征。 魏珣走后一月,邺都高门士族并着部分宗亲反,要重立天子。 谁也未曾想到,年仅十岁的少女持剑出宫门,在其舅父杜有恪的帮衬下,率事先准备好的禁军直杀到朱雀长街。 月光下,少年女帝,半面纯朝露,如仙子圣洁;半面被鲜血喷溅,似地狱修罗。而不多日,魏珣便率大军返回邺都,围剿造反之人。 原不过是一场请君入瓮。 至此,再无人反女帝。 而从永康十三年到庆宁元年,前后六年,大魏的百姓历了五国破城之战,东西境动乱,菜市场一年砍头的血腥,改朝换代,京畿反女帝反被血洗种种事件,如今唯一念想只是安稳度日,御座之上何人在位,已然不在乎。 更别论当年关于信王妃的那些谣言,真论起来,比起先帝简直微不足道。 少年女君在丞相的帮扶下,铁腕手段摄于前,慈心仁政跟于后,慢慢将国事理顺,将福泽施恩于子民,大魏的国土逐渐焕出新的生机与光彩。 只是,那个在这六年里,真正搅动风云的男子,却开始逐渐委顿下去。 他已经用了最快的速度,为自己清证了名,消除所有对她不利的声音,扶他们的女儿上君位,开辟出新的天地,只为等她回来,给她一个清平盛世。 然而,时光流逝,始终未见伊人身影。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