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城市与农村的差距(1 / 2)

中午时分,何雨柱和何雨水坐在自家的屋子中,煤炭炉上的砂锅中炖着砂锅白肉,所谓的砂锅白肉,其实就是五花肉,酸菜,粉丝等,口味鲜美,营养丰富。

砂锅白肉比白煮肉有滋味得多,最重要的就是因为加入了酸菜,不但改善了口味,更改善了口感,因为酸菜的酸味很好地中和了五花肉的油腻感。

“啊...唔...!”

何雨水一个大口将两三片的五花肉一口气给包在了口中,一边吃着,一边笑眯眯的点头哼哼:“好吃,好吃...还是老哥你做的砂锅白肉最好吃。”

“呵呵...!”何雨柱笑着喝了一口酒,跟着从砂锅中夹出一点酸菜放进自己的嘴中。

这个时候,收音机中响起了一段声音:“小朋友们大家好,《小喇叭》电台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们来听一个故事...!”

农村那个时候没有收音机,但是农村有广播,就是那种很大的喇叭,统一安装这种大喇叭,要到六七六八年左右,上面会派遣一些广播线务员下村子安装。

那个时候,广播在城市已经不算什么了,可是在农村,广播”还是“新生事物”,蛮多人是第一次见到,好新鲜啊!

消息瞬间传开,听闻后,老老小小纷纷前往,小孩更是,喜欢凑个热闹。里三层,外三层,围个水泄不通。

到后,村子会安排十来位村民(两人一组)配合。

先是埋“广播杆”(电线杆),以村部所在地为起点,村子的外面为终点。

放样、挖洞、立杆、踩实,一根地一根埋。完工后,钉瓷瓶(瓷担),全都钉好,就是拉电线(铁丝)了!

吃过中饭(村子安排的中餐)后,就要装了!

把“铁丝”穿过屋檐从外面拉到天井边那根屋柱上,将之“扣牢”。

接着就是装开关(插座开关),完后,再就“埋地线”了!

最后将广播喇叭挂到柱子(事先“钉”根铁钉)上去,并把“进、出”两条线接上,至此大功告成了!整个过程,少不了跟随的人群,指指点点,前呼后拥。

村里装了广播后,老乡们很是高兴。

当天匆匆吃了晚饭,纷纷前往,众说纷纭,七嘴八舌。

小喇叭响了,觉得太神奇了,因原先都没听过广播,特别年纪大一点那些人,奇怪地问道:“它也怎么会讲话的了?”

懂的告诉不懂的。

听完之后,大家恍然大悟的说:“哦,这样的了!长知识了!”

随后的日子,中午时分、点心边(下午四点来钟),妇女、儿童他们,要赶去听听广播。到了晚上更是,“万人空巷”。劳作了一天农活的人们,放下碗筷,和那些忙完家务的主妇,前前后后去那集中,几乎整个下铺的人都会去,“上铺”的人也会三五成群地过来。

济济一堂,人声鼎沸,聊家事,唠家长,其乐融融!到了广播停播了,各自回家了!

广播一天安排的很密集,天刚蒙蒙亮,《东方红》乐曲在静静的村庄响起,仿佛一位多情的母亲呼唤,唤醒了睡梦中的太阳,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唤醒了乡村的早晨。

“有线广播”,不像电台,全天播放。

基本是每天三次,早、中、晚各一次。后来的日子,又在下午四点钟(点心边)再增播一次,但时间只有半小时。

到了晚上8点半,“全国各地广播电台联播节目”后,随着《大海航行靠舵手》那气势恢宏的旋律响起,意味县广播站全天播音已近尾声,播音员:“今天的播音到此结束,明天播音再会!”

新闻类节目,“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各地广播电台联播”等,对于这几档,那些读过书、关心国家大事的人,是最为常看的节目。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