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城市与农村的差距(2 / 2)

在那个年代农村,广播是唯一传媒手段,让他们了解更多国内外更多“大事”、“要事”如:“东方红”卫星升空和“九大”、“十大”的召开等等,像“恢复高考”消息,全部都是听广播得到的。

县广播站还有农业农村节目,以“普及农业生产知识”为内容,如:化肥、农药使用常识,推广新型品种等。

而“天气预报”节目,则是一档大众非常喜欢的节目。

它的出现,人们告别长期以来“靠自然现象变化判断天气”的传统方式,准确度高,它于是也成为听众最多的一档节目。

那时候的在农村,基本上没有手表、闹钟,即使有人有的,也少之又少。

广播就成为了钟表的替代品(提醒音)。从上午五点开始,到晚上八点半结束,广播发出“滴、滴、滴”三声后,“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几点整!”有个时间安排,各做各个。当年烧饭、出门、赶集,也以广播时间为准。

早晨听到广播响起就起床。中午,“广播响了!”田间劳作的人可以回家吃饭,到“点心边”播出,要准备烧晚饭了。晚上八点半广播“息”了,就要上床睡觉了!

说真的,那个年代城市和农村的差距真的是太大太大了,至少有二十年的时间差距,为什么当时的农民削减了脑袋想要进城。

进城之后,你就有了质的变化。

在60年代的城市,城市里的居民也没有像现在一样的美味佳肴,更没有现在漂亮衣服,一个月的时间,他们能吃上一顿肉就满足了,这足以说明以前城市的生活也能很艰苦。

但是60年代城乡差距还是相差巨大。

那时,城里人的工资收入虽然比较低,可是双职工家庭,每月收入80或90元是没有问题的。

更重要的是,城里人每人每月能供应几斤白面,大米。

多数家庭虽然没有什么财产,但是干部家庭能有辆自行车,家长能戴块手表,或有台半导体,电子管收音机就是一类家庭。

尽管生活很艰苦,但绝大多数对当时的社会是满意的。

而那时农村人能吃饱饭,能按季节穿上衣服就不错了,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人还没等新粮下来,陈粮没有了,青黄不接说的就是那时的吃饭问题。

那时相当一部分人领完口粮还欠村子里面的钱,只有极少数人在和村子算完帐后能领几十元,几百元现金。那时农民几乎没有财产。

一个村子几百户人,只有极个别的家庭能有块手表,自行车。

和城市一样,农村绝大多数人对当时的状况是满意的,因为他们也看不到谁比自己强。

在那个时期,农村的主食一般只有玉米,高粱米,红薯等杂粮,做成了玉米面,窝窝头,红薯等等。

手巧的女人们会根据季节做一些食物,他们能做一些槐树花贴苞米饼子,槐花树前贴饼子,槐树面拎煎饼等“美食”来调剂一下饮食结构,饺子就更不用说了,能在过年吃一次就特别满足了。

蔬菜也只有简单自己种的土豆,马铃薯,鸡蛋等等。

但是城市就大不一样,即使像秦淮茹家这样一个月只有二十七块五的人家,他们吃的基本上都是窝窝头,隔三差五有肉吃,农村是一年都见不到荤腥。

完全是天差地别,很多人都认为此时的四合院很苦,但是和农村相比,此时的四合院真的是太富有了,何雨柱和何雨水面前简简单单就能吃到的砂锅白肉,基本上在农村一年吃个一两次就是极限了。

那种差距,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了。

这也是为什么,傻柱都29岁了,秦京茹十几岁,但是却愿意来城里和傻柱相亲,见面,要不是出了许大茂,结婚也是顺理成章的。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