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开学21(2 / 2)

他在公社中学担任教员,利用自己的职位不断汲取历史和文化的知识。

当高考制度宣布恢复后,他很快做好了相应的调整。

在自学了一部分物理和化学的科目书之后,海闻果断决定参加文科的考试。

那时候从准备到参加考试仅半年多的时间,为了不影响白天的工作,他买了一捆白蜡,每天夜幕降临,烛光下的青年便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从初一的课本开始温习,并自学高中的课程。

说起来还有件趣事,他去年夏天的时候来BJ出差,特意跑到燕大的西门外张望了好一阵,没敢进来,只敢在心里想,自己要是也能在这读书就好了。

结果这不,还没用得着一年的功夫,就让他给实现了。

易纲的情况则要好得多。作为燕京本地人,他比海闻年轻六岁,高中毕业后,他并没有离开燕京,而是选择到顺义县的高丽营公社插队。

他们两人在宿舍中成为了上下铺的室友,海闻在上铺,易纲在下铺。

尽管两人见面到现在没多久,却感觉一见如故,在了解到易纲还没加入组织后,海闻还闹着说要给他当介绍人。

这边两人的底细被摸查了干净,但他们对王澍的情况知道的并不多。只知道他的名字,年龄,以及和易纲都是本地人外,其他的一概不知。

倒不是王澍有意瞒着,只是自己介绍自己吧,总归有些不太好意思。

总不能自己站起来说,“嘿,我就是去年燕京市的高考状元,拿了满分,而且还是个有名的作家,写了《狮子王》的那个。”

这得多尬啊,还是让他们自己慢慢发掘吧。

告别了两位新朋友,王澍的脚步在宿舍楼内轻快地跳跃,他像一只好奇的猫,楼上楼下,探索着这个新世界。

他发现,他们经济系的学子们只占据了一二层,而上面则是法律、政治系的领地,这不禁让他想起了那句老话:“经济是基础”。

到了晚上,经济系开班会。

夜幕降临,经济系的班会在一片热烈的讨论声中拉开帷幕。燕京大学77级经济系只设了一个专业——政治经济学,80名新生被分成了两个班级,王澍他们是二班。

也对,就王澍来说,任谁看他第一眼,都会觉得这人不一般。

话归正题,相较于燕大其他的学科,经济系的学生年龄跨度很大,1954年是他们出生年份的中位数。

年龄最大的叫张文祥,也就是和王澍同一个宿舍的那个,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年龄最小的就是王澍,其实有个人和他同龄,叫郭京平,但生日要比他大些,所以王澍只能排老末。

自我介绍的环节还是挺有趣的,很多人都有着和海闻一样的疑问——“什么是经济学?”。

潘慕平拿到报名表的时候,离报名截止时间只剩一个小时,没有时间深思熟虑,就按照招生目录,匆匆填了排在第一位的——燕京大学,专业也是按顺序选的,中文系和经济系,然后年轻的同事小王揣着他的报名表,把单位那辆自行车都快蹬出火星来,飞一样的速度帮他送到了区里。

而林双林,他的梦想是学习哲学,渴望解放世界上三分之二受苦难的人民。至于经济学,他记得有一位工农兵大学生回老家说自己学的是经济,结果没人懂,被老乡误以为是“京剧”,硬让他唱,在一片哄笑中,他的梦想被简化成了一场戏。

班里的其他同学也各有故事,有的是被调剂来的,有的则是自己选择的。

除了王澍,像29岁姜斯栋,在晋省的政治研究室工作,本职就是研究经济政策,一年里得跑十来个县调研,但他就是喜欢,报名的时候三所大学都填的政治经济学专业。

还有28岁的陶海粟,任三秦省延川县人民公社书记,下乡第一天就去村里转了圈,那年大旱,整个川道颗粒无收,可山上那块自留地倒是一片绿油油,在那里工作的九年,陶海粟对当时处于国民经济崩溃边缘的农村积累了不少困惑,这次他来学习,就是想解决这些困惑的。

同样的,还有南粤青年何小锋,23岁已经是单位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辅导员。

那些调剂的,其实也不是胡乱排的,学校在这方面有过考虑,主要参考的是高考的数学成绩,与其说是调剂,倒不如说都是被精挑细选来的。

主要刚恢复高考嘛,对老师们来说也很不一样,得有时间去适应。

好在带这样一群学生也是有好处的,30岁上大学,在原来单位就是干部,比老师还会管班级,着实让老师们省心不少。

刚入校的时候,王澍也想着要不要混个班干部当当,但很快他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支部书记于吉做过多年工厂厂长;组织委员姜斯栋是晋省委写作班子的大笔杆子;宣传委员吴小贺是京郊某村大队支部女书记;青年委员张炜是江城市教育局科长……像于华、海闻这样久经考验的组织成员只能做小组长。

是的,班里有一个叫于华的同学,但请不要误会,他并不是那位著名的作家,那位作家现在应该还在忙于拔牙。

班会结束,回到宿舍的王澍静立于窗前,任由月光的柔和洗礼,外面是燕京大学的校园,一片宁静却又不失神秘。

在这样的夜晚,他的心灵仿佛被一种对未来无限憧憬和对知识深深渴望的情感所填满。

他幻想着自己在这所学府的旅程,将会面临怎样的挑战,收获怎样的果实。

他思绪飘回今日的班会,那里每一张面孔都承载着自己独特的故事:有人为了追逐梦想,有人为了生计奔波,还有人在寻求生命的答案。

这些面孔,这些故事,他们不仅是这个时代的见证人,更像是一册册鲜活的历史,记录着国家的昨日与今朝。

王澍深知,他和他的同学们是在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特殊时代中成长的,每个人心中都刻画着不同的故事和疤痕。

但如今,他们找到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通过学习经济学,深入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法则,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他轻轻地将窗户关闭,转身坐回书桌前。

室友们已沉浸在新领到的教科书中,那些书页在夜色中的灯光下显得异常清晰,每一个公式和理论仿佛都在低语,诉说着经济学的深邃与奥妙。

虽然他们可能尚未完全掌握其中的精髓,但他们的专注和投入,仿佛让时间在这一刻停滞。

王澍望着如此专注的他们,心中涌起了加入学习的冲动。

但他最终还是选择打开了一本全新的笔记本,笔尖轻触纸面,缓缓地写下了一行字——《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这不仅是他对自己的期许,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承诺,一个关于成长、探索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旅程的开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