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过教师节23(1 / 1)

开学已经快二十天了,今天是1993年9月11日,星期五,也是中秋节。昨天是李向西参加工作以后的第三个教师节。前两个教师节,教育局都会派人来神仙墕慰问,给每一位吃财政的老师送一块床单。今年原南县财政紧张,就没有这一名目了。不过,神仙墕乡政府因为来了新的书记和乡长,还非常重视教育,准备在教师节开一个教育工作会议。不过由于两位领导临时到县上开会,便把会议推迟到9月13日了,那天正好是星期日。郝家沟小学就把星期日与星期六对调了一下,可以让师生们没有负担地过一个轻松祥和的中秋节之夜。不过,今天一直在下着小雨,晚上居然下得更大了,就没有月亮可看。前两年的中秋节,李向西是在老家过的,这次开学时间不长,又碰上一堆事情,他没办法回家。冯尚善老师和孙女回家去吃月饼了,李向西只能一个人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过团圆节了。他正在设想着晚上该吃什么,让自己也有一点节日气氛,这时,老耿慢腾腾地推门进来,端着半碗热腾腾的刚做熟的弥漫着香味的羊肉,送给向西。向西自然颇为感动,这次中秋节,其他民办老师也送给他不少东西。已经不教书的耿永尚老师还给他送了好几斤圆圆的大红枣,一斤红枣现在可以卖到八九毛钱,那份礼物还挺厚重的。耿老师前半年眼睛忽然看不见了,到原南县城做了一个手术,这半年他不教书了,村里又派了一位十七八岁的女孩耿小红来代替他空出来的位置。耿小红在神仙墕中学读到初二,就不念书了,呆在家里没事,就在郝家沟小学讨个哄小孩的营生做一做,一个月还有二十四元钱可挣。李大伟老师拿了一把大葱和一颗大白菜过来,贺艳娥给向西送了一包月饼和一大袋炒熟的南瓜籽。向西觉得自己没给人家做过什么,却得到这么多贵重礼物,心里很是不安。有了老耿送的羊肉臊子,晚饭就很容易解决,向西用了不到半个时辰,就把饭做好,吃了两碗香香美美的羊肉揪片面,又喝了一碗面汤后,心里觉得惬意无比。他咽咽呜呜地拉了一阵二胡,觉得休息得差不多了,便开始经营自己的正业。

今年暑假,向西再没有为工作调动之事奔波,每一次低声下气地去求人,焦灼不安地等候结果,让他倍受煎熬。郝家沟小学今夏已经通电了,他不用再在昏黄的煤油灯下看书了。他和郝家沟的老师相处得很好,没必要再换一个地方。按规定,从教已满三年,就可以去脱产进修。他明年也可以参加成人高考,再在这里最后熬上一年,也不是不可以接受的。郭海林今年参加了成人高考,已经去省城的教师进修学院中文系脱产学习。他在来信中讲到,教师进修学院中文专业挺强的,系主任曾经担任过一位国家领导人的秘书,老师大部分都是研究生毕业,水平还蛮高的。向西黄原师范毕业后,所读的书大都是文史哲方面的,更适合选文科,他思谋了半天,最后决定自己也像海林那样报考中文。文科主要考数学、语文、政治、历史和地理。向西自我感觉语文水平应该不错,不需要再花费时间和精力,当然那只是他幻想出来的一种假象,在成人高考入学考试时,他的语文只考了69分。当年在黄原师范学校时,向西以博闻强记出名,他觉得历史和地理科目都是他的强项,因此把复习重点放在数学和政治上。

向西在开学时,把自己原来在黄原师范学校时的数学和政治课本都拿到郝家沟学校来了,他开始重新一道一道地做数学课本上的练习题,同时一页一页地读政治课本,还认真地做了详细的读书笔记。他一般是先做一会儿数学题,休息一会儿之后,再学习政治,他觉得这样交叉复习不同的内容,可以大大缓解学习的枯燥乏味。不过,这些东西他以前都已学习过一遍,现在只不过是重新复习,由于没有补充什么新鲜血液,向西觉得这段时间自己虽然相当认真努力,但在思想境界和文化修养方面却没有得到什么提升,学习上也少了很多乐趣。但他又不敢不复习,郭海林在来信中说,教师进修学院中文系面向全省只招一个班,只有五十多个名额,竞争挺激烈的,有不少人因为考得不好,被录取到黄原师专,向西还是希望去省城进修一下,见一下世面,给自己争取一个机会。

不过,今天晚上,他还是不想复习了。开学时,县教研室和乡教育组来郝家沟小学查学,看到向西所订的各种杂志,走的时候便给向西布置了一项任务,让他写一篇关于日常教学的论文,其实是为原南教研室自己办的一个内部刊物《原南教育》约稿的。李向西觉得,这两年来,自己读了不少书,都是在被动地接受别人的思想和智慧,现在自己也应该有所产出了,他想写一篇倡导加强中小学课外阅读的文章。向西现在越来越觉得语文成绩不可能通过教学教出来,大量阅读才是提高孩子们的语文水平的唯一途径。他认为,教师不管如何绞尽脑汁、劳神费心地备课,不管如何认真努力地上课,不管自己讲得如何口干舌燥,都不如学生们自己大量地阅读来得更为有效。他觉得不论是东山学校的学生还是郝家沟小学的学生,语文学得不好的一个最主要原因,就是他们都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大都没有阅读经典名著的经验。以前郝家沟小学的学生根本不订任何报刊杂志,在向西这一年多不断地游说和倡导下,现在每个班都订了一些报刊杂志。向西希望通过这种增加阅读供给的方式,培养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打开视野,知道外面还有一个更为精彩纷呈和丰富灿烂的世界。他还多次跟冯尚善和白青胜建议,把学校现在闲置的那孔窑洞收拾出来,再到原南县城选购一批儿童和少年读物,把这些读物集中起来,登记编号,放到收拾出来的那孔窑洞里,将其当作阅览室。阅览室可以向每个年级的学生每周开放一次,让孩子们自由地阅读,这样或许可以培养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兴趣。他只是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成长过程来做这些事的,他不知道这样做会不会有效,他只在凭着直觉尽可能地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向西原来担心白青胜会反对的,毕竟这些事情不仅需要花钱,也需要出力。没想到青胜不假思索,满口答应,不过,他想将时间往后延一下。

向西这半年带六年级的语文课和二年级的数学课,六年级的语文课是一门新课,而二年级的数学课,向西原来在东山学校时上过。二年级数学课原来是耿永尚老师带的,耿老师年龄大了,老眼昏花,腿脚不便,上半年有段时间他眼睛看不见了,不得不去做了白内障手术,课是由众人分开带的。这个班的成绩很差,上半年神仙墕乡组织一年级数学统考,这个班的数学平均成绩是三十多分,是神仙墕乡倒数第三名。这个班里有白青胜老师的儿子白乐乐,他希望自己的儿子有一个得力的数学老师,便力推李向西来带这个班的数学。向西原来在东山小学带过二年级数学,也就欣然同意了。刚开始上这个班时,他们的基础真差,但过了一段时间后,那些小孩就由原来的呆滞迟钝变得积极活跃,都争先恐后地举手,抢着回答问题,作业也由原来的乱涂乱画变得整洁美观了,正确度也比以前强多了。这段时间白乐乐进步很大,白青胜很高兴,在许多事情上都支持向西。他附和着说道:“李老师,挺好的,你们两位公办老师,还在想着给咱学校做点好事。不过,我的意思是,那孔窑洞太破了,不如到明年让村里把窑洞收拾一下,咱们再做这件事!今年因为村里刚给学校维修过没几天,再让他们来修,好像不太合适!”冯尚善老师说:“对着呢,要不明年一开学,就让他们来修吧,到明年一开春咱就做这件事情!”暑假时,雨下得太多了,把学校的早就摇摇欲坠的厕所冲塌了一角,没办法再用了,向西和冯尚善老师便趁机在秋季开学时给两个村子的负责人建议,让他们彻底把学校整修一下。可能是这些村干部看到两位公办老师确实是为学生好,而且学校也确实太破旧了,已经没办法再凑合了,便派了一帮人收拾了十多天,重新改造了厕所,把快要倒下去的石头围墙换成了砖栏式的矮墙,又在那条陡路上面又砌了较为工整的台阶,这样学生走路时不至于绊脚。

向西见青胜和冯老师都这样说,便不好再说什么,但心里还是一直在不断地想象,到下半年该如何着手做这件事情。现在趁这个机会,李向西想把这篇关于加强中小学学生阅读的文章写好,将其发表,他想在今天晚上,将其定稿,誊写在稿纸上,等神仙墕乡政府开教育工作会时,把这篇文章交给教育专干,他不能再拖延了。这篇文章他写得还是蛮顺利的,他主要分了三个部分来写,第一部分论述阅读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写中小学阅读现状,第三部分写推广阅读的措施。在写第三部分时,他还是提出了一些经济实惠、容易操作推广的措施。十多天来,他一直梦想着自己的这篇文章能够顺利发表。能够引起别人的关注,能够在原南教育界掀起一股重视阅读、推广阅读的文化氛围,自己也可以得到领导的关注。忙乎了一个晚上,李向西总算把修改好的文章,用楷体工工整整地抄在了稿纸上,因为抄的时候容易出错,他重抄了好几遍,才抄好了。看到自己经营了多日的文章终于定稿了,看到整整齐齐地放在桌子上的稿子,他还是蛮有成就感的。但转念再一想,又忐忑不安起来,担心自己写得不够好,很稚嫩,不老练,说不定会引起别人的耻笑。再看一下,觉得确实没办法再修改了,便又些坦然。尽管时间已经很晚了,他还是情不自禁地仔细地数了一下文章的字数,足足有四千多字,便思谋计算,如果这篇文章发表了,能给自己挣多少稿费。他颇为激动兴奋,但看了一下时间,只得收拾了上炕睡觉。躺下之后,却又睡不着觉,头脑里一直在浮想翩翩,想象着自己的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可能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星期天一大早,李向西和冯尚善老师就到神仙墕去参加教育工作会,这个会议规模蛮大的,所有的公办老师都要参加。向西去的时候兴致很高,每个参会老师都拿了四元伙食费,是学校出的,也是乡政府给老师的辛苦一年的奖励。饭是羊肉臊子就馒头,是一顿美食。不过,由于李向西不认识打饭的师傅,那位师傅给他舀的菜又稀又少,上面漂浮的都是又肥又腻的大块羊油,里面也没有几根粉条,更不要说瘦一点的黑肉了。由于不断下雨的缘故,天气已经渐渐变凉,向西领到的那个馒头也一片冰凉,他平时虽然对伙食不讲究,但碰到这种又腻又膻的羊肉汤,也难以下咽。后来又喊着添菜了,向西便端着碗过去,想添一点热乎的东西,但过去以后,又不给添了,那些师傅开始叫学校的名字,目的是保证人人有份。李向西感觉自己就像乞丐一样,非常屈辱地端着碗等着那位长得胖乎乎的师傅添菜,好不容易叫到郝家沟了,但舀到碗里的依旧是稀溜溜的汤。他硬着头皮吃了一点,觉得浑身不舒服,嘴里发呕,一副想吐的样子。他心里觉得非常愤怒,在小饭馆吃一盘像模像样的肉炒面也只不过三元钱,而今天他们是交了四元钱的。

开完会后,李向西和冯老师顺便到神仙墕粮站去买粮。到了粮站,空寂无人,从上院走到下院,一个人都没碰到。找了好长时间,才得知粮站开票的人到隔壁的税务所去逛了。他们俩不愿意再空手回去,就去税务所找人。开票的人正和一帮人打麻将,听到向西说要买粮,便一脸地不耐烦,但看到向西和冯尚善的神情,还是让旁边围观的一个人顶替他打几把,自己过来了。他给李向西和冯老师开了票,开的是七分白面,三分玉米。李向西没有言语,但心里却很生气,他知道乡政府的干部,都是成袋成袋的白面买,而自己却只能吃玉米,至于国家规定供应的大米和精粉等等,是一概没有的。买好粮后,每个人提着三十斤的粮出了粮站大门,正发愁怎么把这些东西运回郝家沟去,却刚好碰到郝家沟的一个常年做生意的村民开着机动三轮车从他们身后驶了过来,看到是二位老师,便停下来,主动说可以帮他们把东西捎上。两位老师便把面粉放到了三轮车上,让那位师傅直接捎回学校去。他们把玉米放到供销社的田卫国那里,冯老师的等逢集时捎回冯家山去。向西的让卫国直接给家里捎回去。不过,向西知道,自己家里条件虽然不好,现在也不吃玉米了,玉米主要是给猪羊鸡鸭吃的,粮站那小子是把两位老师当作牲口看待了。

李向西和冯老师便一块步行抄小路回学校去,正好碰到了李家沟的公办老教师,几人便一块顺着羊肠山路下山。在路上,冯尚善一直都在感慨不已,说教师没什么用,受人践踏耍弄,被别人以傻瓜来看待等等。跟他们同行的李家沟的公办老师也附和道:“口口声声说尊师重教,光喊口号管什么用呢,就给老师们吃一点羊肉嘛,瘦一点的黑肉都被有脸面的人舀走了,而普通老师只能喝一点稀汤汤!唉,不管什么时候还是人家干部好啊,你们知道不,去年过年时咱们教师工资不是一直在拖欠嘛,教育会计不是说县上没有拨款下来嘛,可人家乡政府每一个干部都发了460块钱,听说是计划生育奖金!”冯老师听了,愈是愤愤不平:“可他娘的隔壁,都快顶得上咱半年的工资了,唉,老师们没权没钱,没有前途,也办不了什么事,哪里会有地位呢,没人瞧得起,就连那些做饭的,那些临时工都瞧不起!”李向西是外地人,人又年轻,在旁听两位老教师骂得很难听,便不敢吭声,但他知道冯老师是他见过的最厚道的人,没想到也会如此愤怒,真是出乎意料。

回到学校之后,向西还在惦记着他的那篇文章,他把它交给教育专干肖家梓了,当时人很多,他很担心肖家梓会不会随手一扔,将其撂在一边,忘记交给教研室。他知道肖家梓瞧不起自己,说不定不会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还好,这篇文章在第二年的《原南教育》第二期发表了,那是他的第一篇见诸报端的文字,他自然感到很高兴。不过,这篇文章也没有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任何影响,就好像一滴雨水掉进了宽阔平坦的黄河里面一样,连一点小浪花都没有溅起来。他也没有收到一分钱的稿费,甚至连一本《原南教育》杂志都没有拿到,他是在神仙墕中学的教导主任冯恒尚那里见到自己的已变成铅字的文章的。

冯恒尚在原南教育界也是一位响当当的名人,他是郝家沟村人,原来是郝家沟小学的民办老师,在地方报纸上发表过不少诗歌和散文,后来被神仙墕中学临聘为语文教师。恒尚在神仙墕中学办了一个油印刊物《酸枣树》,一路走来,渐渐有了名气,后来被评为省劳模,直接转为公办教师。向西看到《酸枣树》上有一个栏目刊登的是学生日记,便把自己的六年级学生写的日记,整理了几篇,送给了冯恒尚,看他能不能帮忙在《酸枣树》上发表。向西以为恒尚就是郝家沟人,有义务宣传一下郝家沟小学。恒尚很热情,不仅收下了这几篇日记,还把自己写的油印诗集送给了李向西。向西平时读的大部分是小说,没有读过几首白话诗和现代诗歌,自觉在诗歌方面是外行,担心自己读不懂冯恒尚的诗。没想到恒尚的诗歌倒是通俗易懂,诗歌内容大都是讴歌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如热炕头啊,沙柳啊、榆钱啊、碾子啊,表达得大都是一些明朗和谐、温柔敦厚的人生感悟,虽然没有特别深刻复杂的思想,但细细品读一下,还是有一股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情趣与诗味。向西有感于恒尚的谦和与热情,便模仿着他所看到的《中文自修》和《阅读与写作》杂志上的评论文章,硬写出来一篇约摸两三千字的小评论,送给了恒尚,希望他将其发表在《酸枣树》上。这样两人一来一往,渐渐熟识起来。后来向西在报考成人高考时,冯恒尚还给他提供过帮助,因为当时规定只有初中教师才可以报考进修学院。李向西便去找冯恒尚,恒尚二话没说,就直接把神仙墕中学的公章给了向西,让他自己怀揣公章去报名。这给向西提供了极大方便,因为他在原南县招生办报名填表时,表格上必须盖中学的公章,若按正常渠道,他只有先到原南招生办领到纸质表格,再坐上四五个小时的面包车摇摇晃晃回到神仙墕,到中学盖章后再回到原南,把表格交还给招生办,一来一往,很费时间且折腾人。况且,冯恒尚也完全可以公事公办,不给向西盖章,因为他确实只是一名小学教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