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郑德璘(1 / 2)

在唐朝的贞元年间,有一个名叫郑德璘的人,他是湘潭的县尉,家住在长沙。他有一个亲戚住在江夏,每年他都会去拜访一次。途中,他会经过洞庭湖和湘潭,经常遇到一个老翁划着船卖菱角和芡实。这个老翁虽然头发花白,但看起来却很年轻。郑德璘和他交谈时,话题常常涉及深奥的理解。郑德璘曾问老翁:“你的船上没有干粮,那你吃什么?”

老翁回答说:“就吃菱角和芡实。”

郑德璘喜欢喝酒,每次去江夏时,他都会带着松酒,遇到老翁时总会请他喝酒,而老翁喝起来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

有一次,郑德璘到达江夏后准备返回长沙,他的船停在了黄鹤楼下。附近有一个姓韦的盐商,他的船也停在那里,准备去湘潭。那天晚上,韦盐商和邻居的船一起喝酒告别,韦盐商有个女儿,邻居的船上也有个女孩来告别,两个女孩在一起有说有笑。到了半夜,他们听到江中有个书生吟诗:“物触轻舟心自知,风恬浪静月光微;夜深江上解愁思,拾得红蕖香惹衣。”

邻居的女孩擅长书法,看到韦家女儿的妆奁中有一幅红笺,就拿起来写下听到的诗句,也吟诵了很久,但不知道是谁写的。

天亮后,两艘船分别向东西方向驶去。郑德璘的船和韦家的船在鄂渚停留了一晚,然后又一起在洞庭湖边过夜,两艘船靠得很近。

韦家的女儿非常美丽,她的美貌如同琼花和细腻的云朵,莲花的清新,露水的纯洁,月亮的光辉。她在水窗边垂钓,郑德璘偷看到了,非常喜欢。于是他用一尺红绡写了一首诗:“纤手垂钩对水窗,红蕖秋色艳长江;既能解佩投交甫射,更有明珠乞一双。”

他故意用红绡钩住她的鱼钩,女孩收到了,吟诵了很久,虽然读了很多遍,但不理解其中的意思。女孩不擅长书法,又不好意思没有回礼,于是就把鱼钩上的线扔给了邻船的女孩,也就是之前写红笺的人。郑德璘以为诗是女孩写的,思考了很久,非常高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但他也不懂诗的意思,无法回应她的情感。因此,女孩把得到的红绡系在胳膊上,非常珍惜。

在一个明月清风的夜晚,韦家的船突然扬帆离去。风势增强,波涛汹涌,郑德璘的小船不敢冒险同行,他非常遗憾。

傍晚时分,有个渔夫告诉郑德璘:“刚才那个大船上的商人全家都在洞庭湖中沉没了。”

郑德璘非常震惊,精神恍惚,悲伤了很久,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

到了夜晚,他为江中的女孩写了兩首悼念诗:“湖面狂风且莫吹,浪花初绽月光微;沉潜暗想横波泪,得共鲛人相对垂。”

另一首是:“洞庭风软荻花秋,新没青娥细浪愁;泪滴白蘋君不见,月明江上有轻鸥。”

写完诗后,他洒酒祭奠,投入江中。他的真诚感动了水神,水神拿着诗来到了水府。水府的官员看了诗后,召见了几个溺水的人,问:“谁是郑德璘所爱的人?”

韦家的女儿也不明白发生了什么。有个负责人检查了她的胳膊,发现了红绡,告诉府君:“郑德璘将来是我们郡的明智县令,而且以前他对我们有恩,我们不能不救她的命。”

于是,水府的官员命令负责人带着韦氏送还给郑德璘。韦氏看到府君,发现他是一个老翁。她跟着负责人快速走去,没有任何阻碍。走到路的尽头,她看到一个大池塘,池水碧绿,负责人将她推入水中,她沉浮不定,非常痛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