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人曾是僧女卑为婢,拆字中的佛法人生(2 / 2)

对联字面原意:

上联,这句话可能暗示即使曾经出家为僧,也不一定能够达到成佛的境界。

下联,这句话似乎在指出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低下地位,容易成为奴婢或奴仆。

拆字对联赏析:

这对联巧妙地通过汉字的结构来传达深层的含义。上联讲述修行与成佛的不易,下联则隐喻女性的社会地位。整体而言,这副对联既展示了汉字的构造特点,又富有哲理性和文化内涵。

上联的绝妙之处在于其精妙的拆字游戏、谐音趣味,以及深藏的寓意。细品之,“人”旁加“曾”,便巧妙地构成了“僧”字,而“曾”与“僧”在发音上相近,仿佛在耳边低语,透露出佛印过去那段僧侣生涯的经历。再看“人弗能成佛”,将“人”与“弗”结合,便是“佛”字,但“弗”字本身含有否定之意,似乎在告诉我们,即便身为出家人,如果没有真心修行,也难以修成正果。

下联同样精彩,虽然相比上联少了一层谐音的趣味,但拆字与寓意的结合依旧让人赞叹。“女”与“卑”结合,便形成了“婢”字,似乎在诉说着女性在古代社会中卑微的身份,如同奴婢一般被命运所束缚。而“女又可称奴”,则将“女”与“又”结合,构成了“奴”字,更深层次地揭示了女性可能面临的悲惨境遇,彻底沦为他人之奴仆,失去了自由与尊严。

其二

上联:碧纱帐里坐佳人,纱笼芍药;

下联:清水池边洗和尚,水浸葫芦。

对联译语:

上联:在碧绿的纱帐中,一位佳人静坐其中,如芍药般娇艳动人。

下联:清澈的池水边,一位和尚正在悠闲地洗浴,水中倒映着他的身影和葫芦的影子。

对联赏析:

这副对联巧妙地通过描绘两个场景,展现了美与平凡、雅致与日常的鲜明对比。上联如诗如画地描绘了佳人与芍药的交相辉映,彰显出优雅与美丽;而下联则以幽默的笔触勾勒了和尚洗浴的悠闲场景,与葫芦这一寻常之物的相映成趣。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生活的丰富多彩,还透露出一种幽默与哲理交融的韵味。

上联中,“碧纱帐”与“佳人”的交融,营造出一种如诗如画的美感,而“纱笼芍药”的描绘更是巧妙地将芍药花的娇艳与佳人的倩影相映生辉,增添了几分妩媚与娴静的气息。

下联则别出心裁地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展现了一幅与上联截然不同的生活画面。清水池畔,和尚悠然自得地洗浴,而“水浸葫芦”的描绘不仅生动地呈现了和尚的光头形象,更在细节中流露出轻松与幽默。这里的“葫芦”被赋予了几分俏皮与灵动,令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领略到了对联艺术的独特魅力。

整副对联的精彩之处在于其鲜明的对比与反差,上联仿佛是一幅细腻入微的美人静物画,充满优雅与静谧;而下联则像是一幅生动诙谐的生活速写,洋溢着生活气息与幽默感。这种美与平凡、雅与俗、静与动的巧妙结合,使得对联在形式上更加鲜活生动,在内容上也更加丰富多彩,蕴含了深远的意境。

苏小妹:北宋时期的才女,苏轼的妹妹,以聪明伶俐和文采斐然著称。她与兄长苏轼关系深厚,常共叙诗词之道,留下许多传世佳话,其才情与智慧为后世所传颂。

佛印:北宋高僧,名了元,字觉老。自幼聪慧,三岁能诵《论语》,五岁能诗,后出家为僧,精通佛法。他与苏轼等文人交往甚密,其诗文作品中充满了禅意。

【思考与讨论】

1、“碧纱帐里坐佳人,纱笼芍药;清水池边洗和尚,水浸葫芦。”此联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此联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返回